4万亿政府采购是排外还是歧视中国制造?(慧聪工程机械网配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慧聪工程机械网】中国政府自去年11月开始逐步实施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以来,全国的基建投资、灾后重建等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资、人员、技术等对中外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块“肥肉”,一个又一个上亿大单被一些实力雄厚、过硬的企业标中,当然也有大批企业却与大单无缘。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有些人却未必把问题想得如此简单。
据本网2日报道:上周,在抢夺逾50亿欧元的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订单的竞争中,所有意欲染指的外资企业在第一轮刚过,即全军覆没。
外企竞标失败指责我国“4万亿”采购排外
这一结果,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特定因素使然。但是,这种外企集体“失利”的局面对于一些海外贸易组织而言却是极其敏感的。
一位欧洲高级商业代表指责,中国政府有意将外国供应商排除在其4万亿元人民币(合5860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UnionChamberofCommercein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Wuttke)表示,在争夺逾50亿欧元的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订单过程中,“所有外国企业都已出局”。“中国政府似乎已拿定主意,这些订单必须给中国制造商,而不是已在中国做出重大投资的外国企业”。
中外企业角逐“4万亿”带来的巨额大单
既然提到“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个“4万亿”做一个简单概述。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这些措施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区灾后恢复工程等项目建设。
那么这4万亿投资计划目前进展如何呢?
中央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构成及最新进展
慧聪网5月25日消息称,中国四万亿元人民币的庞大投资刺激经济计划进展顺利。
中国财政部高级官员5月20日披露,中国拉动经济的“四万亿”投资中,其中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完成44%,对拉动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丁学东披露,截至今年4月1日,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已累计下达4035亿元人民币,已完成预算的44.4%,对拉动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撇开官方消息,仅凭常识,我们也知道这4万亿分所需要的物资、技术等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将其解开来,对一些企业来说是一个又一个大单,经常有消息传来:上亿欧元大单花落某家。就在今年的4月,京沪高铁7.5亿欧元大单与西门子之间还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据本网6月1日报道,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正式出台,装备制造调整和振兴规划无疑是重要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正式出台
随着投资计划的逐步推荐和各项政策的逐步实施,政府采购活动也如火如荼,国内外各行业企业进入激烈角逐中。竞标中,成败在所难免,就比如上周的50亿欧元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的竞标中,所有外企在第一轮即全军覆没。
东北政府采购会现场(慧聪工程机械网配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激烈论争:政府采购到底歧视谁?
仍然回到案例。
因为外企在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竞标中的集体失利,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有了怨言:中国政府似乎已拿定主意,这些订单必须给中国制造商,而不是已在中国做出重大投资的外国企业。
伍德克表示,(中国政府)制定的风力发电项目投标标准,使外国供应商难以胜出。该标准只关注涡轮发电机的单位价格,而排除了其它国家在风电项目招标时考虑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和回报率等因素。
与此怨言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来自中央政府的消息:上周在布拉格举行的欧中峰会上,欧盟委员会(EC)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eManuelBarroso)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做出一致表态,共同承诺抵制保护主义。自今年初以来,北京已派出政府及企业官员前往美国和欧洲进行“采购之旅”。
中央政府此举是有背景和根源的:往远的说是对外开放,对海外资金、技术、经验实行开放政策以此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往近的说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因为某些历史因素,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的确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因此需要借助和引进海外技术、资金和经验等资源。
对于以伍德克为代表的“外企派”(暂时这么称呼),中国官方有了回应。
上述报道刊出仅仅几个小时,国家发改委就做出回应。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在一篇《答记者问》中指出,目前招标过程中问题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对国货非法限制”。
发改委的这一说辞值得我们去玩味:这样公然指出“对国货非法限制”会不会令其得罪于国内企业?会不会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笔者私下猜测,发改委这样说就如同孩子跟人打架,家长告诉公众:“我狠狠抽了自己孩子一耳光!”,意图或许是在安抚外企。
但是经发改委的“提点”,国内企业真的开始悉数政府采购中对于国货的排斥。
2日新华网消息:坚决制止政府投资项目采购歧视国产设备。该消息称:目前在装备制造业招标采购活动中,通过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歧视性条件违法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做法比较突出。这些做法明显违反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了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利于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
事实上,关于政府采购到底是在排斥外企还是国货的讨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2007年3月,有媒体报道:江苏一些部门在中央空调的政府采购中歧视民族品牌,在公开招标通告中提出:空调主机必须为进口品牌,产品为进口或合资产品;设备要求“国际品牌合资或进口产品”;品牌要求“中外合资及以上”。而如此现象已屡见不鲜:在那同一时期,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面设备招标,其技术规格规定为“国外知名生产厂家原装产品或在国内投资组装”。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综合楼项目公开招标中央空调系统设备时规定,螺杆式冷水机组和空调离心泵的整机须为“欧美日原装进口”……
国货遭政府采购歧视的现象,同样引发媒体和公众的热议。
有媒体如此评:政府采购花的是国家财政的钱,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而这种歧视国货的行为首先不符合《政府采购法》规定;从责任的层面看,加快自主创新已成为社会共识,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而在政府采购中支持国产品牌,多买国货,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支持。
而财政部对于政府采购歧视国货行为的处罚也于2008年2月即开始实施。某党报2月24日消息: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强调,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将实行审核管理。擅自采购进口产品的,将受到处罚。
这一消息深得民心。
再看如今来自发改委的消息。5月26日,发改委连同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八部门发布《通知》,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的,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必须在采购活动开展前,按照国家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
最后我们看看“置身政治之外”的学者的观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王泠一认为外企之所以失利最主要原因是其要价过高。他进一步指出,经济危机暴发后,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主动与欧盟进行沟通。而欧美的企业往往要价较高,有时甚至是中国公司的几倍,“如果过高的价格超过了中国政府的承受范围,国外企业自然很难中标。”他强调,中国和欧盟的政府、商贸组织以及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减少彼此间的贸易摩擦。
4万亿政府采购排斥外企还是歧视国货?(慧聪工程机械网配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支持国货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博弈
关于政府采购如何在国货与外企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问题,笔者有如下思考:
首先,远在4万亿投资计划开始的那一天,它就有一个定语:拉动内需!既然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应对危机,那么与此相关的政府采购当然首先要考虑国货,支持民族品牌,就如前文中提到的:政府采购花的是国家财政的钱必须要符合相关法律,同时支持国货保护民族品牌也是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尽一份责任。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有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我们可以用一个感情色彩极浓的词概括"Made in China",这个词包含的意义很丰富。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普遍不认同国货,认为中国的很多技术确实不行,所以在购买相关的产品时首选就是海外品牌,比如家电行业、高新技术和工程机械等行业。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政府无法阻止公众的消费行为但是政府有责任去引导。就如同一位网友所说:政府部门如果以身作则,引导品牌消费,鼓励国内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招标,自然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国产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氛围。相反,如果在政府采购中都歧视本土品牌,国内企业连正常的市场竞争都失去了参与的资格,连产品销路都发愁,遑论自主创新积极性?
退一步讲,就算中国政府真的在“排斥外企”,笔者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
据了解,保护国内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是很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人们总是喜欢盲目地拿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完全不顾一些不可避免的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差别。那好,我们今天也来比较一把。
就在今年2月奥巴马的救市计划中,美国众议院通过一系列刺激经济议案。在议案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只买美国制造,这一条款规定,获得刺激方案资金支持的任何基础设施项目,其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
人们总喜欢以美国为榜样,其实美国政府也在保护美国制造。
当然,支持国货并不是盲目地排外,在一个开放程度处于“半截子”状态的国家,“盲目”一词是最忌讳的,而我们恰恰容易盲目。不可否认,大量的激进爱国者们就曾盲目地呼吁:抵制外国货,这是一个极端。
因为,在一些领域,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以机械设备为例,此前曾有来自德国的消息称2008年中国机械设备收入世界第一,我们究其深层得知,中国仅仅只占据低端市场,而中高端市场一直被德美等国占据。这证明,中国机械设备这一行业在技术上确实技不如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也是必须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
不仅仅在技术上应该对外开放,在资金、企业管理和经营经验上也应该对外开放,理由不用赘述,对比一下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开放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就知道。
所以综合上述两种意见,取中庸之道,便与上述发改委意见不谋而合: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必须在采购活动开展前,按照国家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
说到这里,笔者想老话重提一下,就是中国的高端技术问题。据媒体称,中国一直都只处在一个“加工厂”、“廉价工厂”的位置。比如说计算机配置上,中国的计算机制造企业一直是以国外先进配置为材料去组装,却从未“自出娘胎”就是自己的东西。
再说软件行业,前几年,有愤青们提出抵制微软,号召人们不要用微软的产品,很快就有理智者说:如果不用微软产品,我们的电脑都开不了!
如此例子数不胜数。笔者想表达的就是:我们是否该重点考虑提高我们的“民族”技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光靠政府保护并不是长久之策,改进技术、自主创新才是王道。
据悉,在4万亿投资中,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是342亿元。我们但愿,这342亿不要再打了水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