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开始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以来,全国的基建、道路投资等工程红红火火地展开。6月4日,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联合发文,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6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不可否认,“购买国货”条款一直以来被视作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爆发之时,这种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的做法更被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为“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但是,我们更应该承认的现实是,金融危机之下,真正地对世界贸易能保持原有政策不变的国家却几乎没有,美国便是最为明显的例子。
今年年初,奥巴马政府上任伊始即提出一个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经济刺激方案也完全没有摆脱“购买国货”的思维——凡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下属工程,建筑所用钢铁必须为国内出产的“美国货”。这不仅引发了美国国会两院大打“口水战”,更招致了来自国际社会各个方面的舆论压力。但是,细细想来,美国的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应对危机的思路和方法,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也只有各自完成“自救”才能让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美国如此,我国更应如此。
4万亿投资计划本来就是为了拉动国内需求而采取的调控手段,这种由政府出钱、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的适应范围首先就应该是国内,如果这样的投资计划中没有“优先购买国货”的要求,这4万亿很快就会沦为刺激国外需求的资金来源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斥巨资去帮助别的国家发展,这无异于做了“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傻事。更何况,我国的这4万亿投资计划还没有像美国那样赤裸裸——优先购买不等于必须购买!
但是,任何一项投资计划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立竿见影”的作用,即便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扩大内需”的作用,这种投资的长远效应也会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一些所谓的“先发劣势”。在“优先使用国货”的指导之下,国货的安全质量问题又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血淋淋的教训就摆在面前,只不过我们就是那种“最不长记性的动物”罢了。湖南株洲立交桥垮塌事件表面上是因为施工方的大意疏忽所致,但是事实却远没有这么简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修建了大量的路桥设施,株洲立交桥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可是,仅仅过了十余年,这个立交桥就要被拆毁,在这个时候,我们无法再去追究当年投资计划的是与非,更无法去责怪这座桥的工程质量问题。留给人们思考的东西只剩下了无尽的悔恨和懊恼。
使用国货固然能提高民族经济在短期之内的竞争力,但是这不等于安监部门就应该对国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大肆放行”,相反,越是在这样的紧要时刻,安监部门更应该对国货的质量问题把好关。如果,国家鼓励使用国货时,我们的国内产品凭借一些政策优势掺杂了一些问题产品,到最后受害的还是我们的民族经济。
政府的倡导使用不等于政府的“可怜”和“施舍”,民族经济更不应该视此为自己的特权和优势。他们要做的是,将此视作一个契机,一个展现自己品牌价值和质量的契机,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品牌诚信度。优先使用国货对民族经济来说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关键还要看自己如何去应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