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有限采购本国商品,似乎并无不妥,但细细分析,就会看出其中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这不是一个好政策。
国家大手笔出资,拿出4万亿来,到处投资建设,意图拉动经济,这种政策本身就有诸多可争议之处。在争议尚在进行中时,又传来消息,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
看起来这个理由毫无可质疑之处。政府投资有限采购本国商品,似乎并无不妥,但细细分析,就会看出其中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这不是一个好政策。
首先,“本国商品”的概念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清晰。到底以什么标准判定某公司的产品是否本国商品呢?许多外商合资企业的生产都在中国境内,这些企业的产品是算本国商品还是外国商品呢?算是本国商品吧,商标和利润是属于外国人的。算是外国商品吧,这些企业中的工人和大多数员工都是中国人,并且这些企业都向中国政府纳税。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企业的注册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海外,这些企业的产品算哪国产品呢?有些企业的所有人是中国人,生产地也在中国,但产品主要部件、甚至绝大多数部件都依赖进口。他们只起到组装的作用。有些这样的企业甚至就是为了绕开进口关税而特意建立起来的,他们实际上仅仅是外国企业的延伸而已。这些企业的产品算哪国产品呢?
各种情况非常复杂,并不存在清晰易操作的界定是否本国产品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巨额的政府投资采购本国产品,势必给直接管事的官员提供非常多的腐败机会。只要企业愿意出钱贿赂官员,就很有机会把自己打扮成本国产品,并把竞争对手归为非本国产品。结果就是,企业间本来应该进行的产品质量价格之争,转变为竞相收买官员之争。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官员腐败。由于本轮投资的金额巨大,这种腐败的规模和范围将会非常大,对政府公信力的摧毁将非常严重。
其次,在本次经济危机之前,中国由于不适当的外贸政策和外汇政策,积累了巨额美元。由于难以为这些美元找到好的投资去向,不得不大量购买相对可靠的美国国债。但现在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大开印钞机。中国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美元和美国国债缩水。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美元换成各种实物资产,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也就是说,如果政府一定要花钱的话,花去这些积累起来的绿票子,换来各种实际的机器设备和产品,也算是局部挽回了损失。如果继续留着这些本已膨胀的美元,然后用等价的人民币在国内大量采购,势必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种政策极其不明智,是在继续恶化中国的内外部经济环境。
第三,有关报道披露,九部委之所以推出这个政策,是因为此前国货在招标中遭遇歧视。因此,九部委要出手救援。比如,有的装备制造业的用户在招标的标书中明确要求具备生产和使用业绩。而国内企业由于生产时间较短,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装备制造业是很重要的行业,他们提供的产品往往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影响工程的造价。因此,用户在这方面谨慎行事,要求制造方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这非常正常,也很有必要。普通人购买如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也往往要购买大品牌的产品。市场上新出现一种汽车品牌,并不可能马上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因此,要求装备制造业用户贸然采购新企业的产品,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只有那些不花自己的钱,而想要谋求政绩的官员,才会提出这种要求。
而且,4万亿涉及的投资项目,往往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将要在国民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这些项目的建设中,作为受人民委托进行投资的政府官员,首要考虑的应该是项目的质量和价格,务求优质优价,而不应该把满足某些企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销售需要作为政策的目标。那样做,将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很有可能为日后埋下隐患。我们不希望今后再看到楼塌桥跨的新闻报道。
总之,虽然4万亿的投资争议很大,但如果主管官员把这笔钱用好,真正为中国公众提供一批优质的基础设施,那毕竟还不算完全的浪费。但是,如果在这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再掺入其他各种各样的目的,并不惜牺牲项目的效率和质量,那这4万亿的结局将很可能是极大的浪费,不但不能帮助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还会造出无穷无尽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