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瑞士联邦主席默茨、德国总理默克尔、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英国首相布朗、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1月27日至2月2日对上述四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
温家宝总理欧洲之行影响国际经济和政治态势。务实而言,从此次欧洲之旅的行程以及活动来看,大规模的订单以及合作协议带给欧洲切切实实的商品、技术出口机遇以及经济恢复的“信心”,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提供了所需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务虚而言,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关注以及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方面达成的原则性共识(尤其是英德西等国的订单),加温了曾经较为紧张的中欧经贸、外交关系,为中美欧经济(贸易、汇率、金融)、政治博弈增加了新的内容。
大订单与国内经济刺激计划相呼应。中方与除法国以外的主要欧盟国家在电力、汽车、机械、铁路、生态、新能源、航空、电信等领域签订订单,与国内十大产业规划中促进汽车等行业技术升级以及四万亿投资计划中的电力(核电以及电网)、铁路(高铁)、3G、环保产业(生态、新能源等)建设等相一致,实质上仍然是为中国经济刺激中“调结构、重民生”而服务——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填补中国技术上的不足,促进基础实施、设备的技术升级、提高经济的清洁性、降低生产能耗,也印证了温总理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提出的“外汇储备外汇必须用在国外,用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用外汇来购买中国亟需的设备和技术”。
大订单符合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但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温家宝欧洲之行签订的大量订单为欧洲带来的大好机遇,实质上是中国财政刺激政策的“溢出”,与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支持国货”条款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实际行动响应了“促进贸易自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口号。美国、欧洲、日本有望相继推行财政刺激措施,由于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相近,3大经济体实行歧视性的采购计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可能性依旧较高,料贸易纠纷仍将是未来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的重要现象。
“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温家宝总理表示“正在探讨、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市场有3种猜测:一是通过央行利用外储回购央票,增加银行体系的本币流动性,再使用银行新增流动性增加信贷规模。二是由财政部向央行和特定金融机构发行美元国债,再将所得美元和央行进行本外币置换,增加财政部手中的人民币规模,扩大财政支出。三是采用在海外市场上用外汇储备做抵押,发放人民币债券进行融资,用融取的资金来进行国内投资。按照总理“外汇储备外汇必须用在国外”等论述,外汇储备流出中国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如果转移到银行体系,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交易调整外汇头寸,最终流回央行)。事实上,此3种用途均并没有真正起到温总理所言“外汇储备必须用在国外”的效果,对于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影响也较为有限:第一种方法,事实上是央行同时减少资产(外汇储备)和负债(央票),而银行体系则是将资产项目下央票置换为等额外币,没有起到释放银行体系人民币流动性的作用。中央银行若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大可直接回购央票或者实施逆回购。
第二种方法,财政部在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的同时,增加了等额的外币负债,承担了外汇汇兑风险。如果财政部完全向央行发行外币债券,则央行是以国债(外币标价)资产置换了外币资产,与国内货币供应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财政部向银行机构发行外币债券,银行体系也仅仅是以一种外币计价的资产置换外币而已,也与人民币供应没有直接联系。财政部若想筹集人民币资金,大可直接发行(特别)国债。如果不能将外币投向海外,并没有实现“利用外汇储备服务国内建设”的目标。第三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然而质押出去的外汇储备到期后仍将回到国内,并没有实质上消耗外汇储备,难以称得上实质意义上“外汇储备必须用在国外、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因此,最为现实和可能的方案是,财政部(或者相关部门、机构)向央行(可以过道商业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特别国债(债券),购买国外的机器设备、技术、资源产品、矿产开采权等等。
果真如此,则将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资本品价格,并对国内相关行业公司产生业绩影响;而对国内的货币供给没有实质的影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