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某农民工培训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之下,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密切关注的事情。然而,记者在基层调查采访时发现,政府部门热推的一揽子培训套餐,在一些地方却并没有得到更多农民工的热捧。
一边是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一边是用人单位找不到高素质的技工;一边是政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的热闹,一边却是农民工的冷落——农民工培训似乎陷入困局。
那么,农民工培训为何“叫好难叫座”?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两亿农民工如何来培训?记者为此前往我国部分省份展开了深度调查采访。
一名农民工的烦恼
当记者在北京六里桥见到王士中时,这位来自山东省东平县的农民工已经在北京“打游击”整整15天了,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作为在京城联系到的惟一一位老乡,一见面,王士中便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诉起了自己的烦恼。
王士中的家乡在鲁西南地区,与豫东南相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有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王士中便是其中的一员。
屈指算来,今年36岁的王士中在外打工已有18个年头了。他先在山东的济南、青岛,后来又去了浙江的温州、宁波。“蹬三轮,卖青菜,当保安,擦皮鞋,这些我都干过。”王士中说,“虽然一年下来也能落下几千元钱,但总感到没有奔头。”
“打工这么多年,我算明白了,没有技术只能当小工,累和辛苦不说,报酬也是最少的。”王士中告诉记者。
春节回家听说政府部门正在开展“阳光工程”,免费培训农民工,“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王士中说。为了能学到一门技术,春节刚过,他第一个去县城报了名。“那一批统一学的是电脑专业,有100多人,时间是两个月。”王士中告诉记者,他非常珍惜这次培训,学得也很认真,并顺利地拿到了证书。
培训结束后,王士中又找了个地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操作训练,憧憬着技术学到手后到北京找份工作,体验一把当“白领”的滋味。他固执地认为“证书在手,工作不愁”,可万万没想到来北京后抱着证书跑了半个月,“一点销路都没有”。“在劳务市场,一听说学过两个月的电脑,人家连看都不看我一眼。”说这话时,王士中脸涨得通红,显然有些激动。无奈之下,王士中只好求助于记者。
王士中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的“烦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脱钩现象。
对此,长期关注农民工问题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指出,农民工就业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一些基层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与市场之间不对称,供给与需求脱钩,是导致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民工表示,他们急需新技能的培训,但当地政府部门的培训针对性不强,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今年27岁的刘加强家住山东省宁阳县,他在广东打工快10年了。刘加强现在山东的一家电梯安装公司打工,目前被派驻到北京分公司当安装工兼业务员。“由于公司接到的工程不多,工资没保证,一个月下来也就是700多元。”刘加强告诉记者。为了改变命运,刘加强曾在家乡报名参加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他想选择挖掘机驾驶专业,但至今没能如愿。“劳动部门的人告诉我,学挖掘机的人比较少,暂时还开不了班。而那些经常开班的电脑、电工之类的培训,我觉得可能不好找工作。”刘加强说。
据了解,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一般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这是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在技能学校培训时间过长,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
免费“充电”,参加还是不参加
一般来说,每培训一名农民工,培训机构可以获得500元到800元的财政补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一项“民生工程”。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对于这份“免费的午餐”,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却持观望等待态度——免费培训,参加还是不参加?
在浙江台州,面对政府的免费培训,来自安徽的农民工张树旺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和妻子的收入一个月1600元,孩子读书和生活费用要花500元,家庭生活费用需700元左右,还要寄些钱回家,“刚好维持平衡”。
“培训需要时间,假如我脱产去培训,那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张树旺考虑过,让妻子去培训。最早他妻子到过劳动局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心,“但这些培训都比较专业,难度也较大。其实也不只我爱人,我的工友们很多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张树旺说,后来他妻子又去看了工会和各级服务单位办的培训班。“那些班大部分不是特别实用,我爱人觉得这些培训班不能让她迅速学到一项技能,也就放弃了。”现在张树旺的妻子还是继续在一家工厂做保洁工。
据记者了解,因为培训后得不到更高的工资,多数农民工对培训“不感冒”,对“免费”二字心存疑虑。即使参加过免费培训的农民工也表示,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不容易接受。相对于政府部门对于培训的热情,这些农民工显然过于冷淡。谈及这些,他们的一些反应是“不太实用”、“时间太长了”、“仅仅学到一些皮毛”。采访中,记者翻看了几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发现其中的章节设置大都类似于高校的专业课书籍,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的传授。
记者在浙江调查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回暖,目前普工需求开始旺盛,技能型工人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尤显紧俏,但技能不足把很多人挡在了企业门外。
杭州萧山区为浙江纺织重镇,该区一纺织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在该区,缝纫工、印染工、焊工等是紧缺工种,尤其是缝纫工,缺口较大。记者了解到,在浙江的宁波、绍兴、义乌等地,劳动力短缺是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其中技术型人才最抢手。
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显示:浙江在岗农民工有46.7%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有61.4%的人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证书。而且,文化程度越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就越少。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有64.2%,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这一比例仅有43.7%。
困局到底在哪儿
农民工培训,困局到底在哪里?
“目前的培训机制将农民工置于被动的地位,将他们视为培训机制结构中的棋子,农民工对这点很难接受。”赵树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我国农民工培训体系目前至少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培训程序繁琐,使农民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据调查,有些地方的农民工培训至少要经过12道程序才能完成,且此系列程序为不可逆程序。如培训机构在得到政府认可指定后,对农民工进行宣传动员。得到消息且有兴趣的农民工,则可填写培训登记表,由主办机构逐级上报申请开班,批准后对报名农民工发放培训券。培训券的发放采用实名制,登记详细的个人信息后还要按手印确认,这使农民工有种很不舒服的联想,挫伤了参加培训的热情。
二是课程种类呆板,与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存在误差。课程设置多在培训班开设前由各省级主管单位统一规划。这意味着,课程设计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办学机构所做的只是按照政府设定的培训“格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放到培训结构中进行培训。有其他发展与学习兴趣的农民工将因不符合“格式”的需要而失去参加培训的机会。如今年某省规定某机构开设钳工课程,那么想学电工的农民工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参与机会不平等,不利于农民工的全面发展。现有农民工培训对农民工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如培训只针对闲散的,年龄适当的,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农民工。换句话说,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即使有明确的就业意向也不可能参加培训;同理,年龄适当的,想通过培训增加自身技能,但不想打工的农民工也没有培训的机会。
四是绩效评估标准僵化,减弱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兴趣,甚至引起逆反情绪。一般而言,农民工培训的最终审核只与就业挂钩。如一名参加美容美发培训的农民工在培训结束后被推荐就业,此农民工将在一段时间内接到主管单位的定期监督电话,询问其就业状况。倘若他由于推荐的单位不满意而离去,也将受到主管单位盘问。很多农民工反应,参加培训班之后好像犯了错,一直被监督检查,使他们反感。其实,这样的监督与评估,既缺乏公开性,也缺乏规范性。从培训机构的角度出发,这种监督不仅效果有限,而且,由于其本身没有制度化与程序化的规范,没有办法改变培训机构造假。已经暴露出来的骗取培训资金的现象,已充分说明了这种方法的不可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