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监察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水利部、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发改法规[2009]1361号)。
国务院九部委通知,令业内为之一振。以笔者有限观察,应有三个第一可以称道:第一次以汇聚九个部委的巨阵,就国家重大工程招投标联合发出监管通知;第一次以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巨量投资,作为政府采购加以规范;第一次对装备制造业参与招投标,所受“歧视性”待遇张目。
从相关媒体报道中得知,国家发改委此次对国际上的指责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发表答记者问,并指出我国在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中,非但没有“排外”的情况,而且在对装备的采购中还存在着把国内企业关在门外的现象。
一直以来国内用户部门对中国制造存在以下认识误区:一是国产设备“不好用,不能买”;二是国产设备“现在不好用,好用再买”;三是国产设备“好用不了,不买”。三个观点都缺少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
第一,对采用国产装备应具全局意识。工业化生产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上下游产业体系的紧密衔接和相互作用,装备上不去,对下游产业就是拖累。有人说,我买国外的,又好又省事。事实上我们见过太多的国内企业,以拥有国外高精尖设备为荣,又为用户不采用他们的产品而愤愤不平。其实,在整个的工业“生物链”上,他自己已经破坏了自主发展的生态。买人家的装备便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环顾四周,世界上哪个大国能凭着买人家的装备而独步天下?
第二,对采用国产装备应具长远意识。企业的成长有赖于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甚至是一个不断失败和纠错的过程,产品召回制度便是旁证,以不断的积累形成组织中的经验和诀窍。作为用户不给国产装备以市场机会,国产装备如何发展?想等到它好用了再买,恐怕是个最无望的等待。所以我们说,国产装备是与自己的用户一起经历成长考验的。
第三,对采用国产装备应具战略意识。装备工业是国家战略型产业,在此借用空军上校戴旭近著《盛世狼烟》中的观点阐述: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世界近1/3,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大清的GDP比日本高9倍,但甲午战争依然落败;1900年北京的一场战斗,英法联军以个数伤亡,用大炮排枪屠杀5000清军骑兵。从那时起,世界就不再以GDP,而是以对重要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作为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志了。制造业是锻造强国的根本,战略产业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支柱。
至于从主观意识上就排斥和自贬中国制造的人,那些在报章数说只买国货是“饮鸩止渴”,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应拿产品的国籍说事儿的人,实际上忘记或故意忘记了:多年来,中国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中,获得了发展和财富,但是以在产业链低端的血汗付出与环境资源出让为代价的,这种增长方式已经不能支撑中国进一步繁荣昌盛的发展,也在去年国际经济危机发生以来受到挑战和重创。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战略产业的崛起,需要自己创造的力量和机会,特别是具有坚定意志的使用者和坚实基础的市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