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一般来说一个新船厂从建厂到出船需要10年时间,但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却只用了3年半,这创造了当时从开工建厂到首制船交付的世界记录。而一个造船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想必要历经很漫长的发展过程,但熔盛重工却只花了3年时间,就蹿升为中国民营造船业老大……不要认为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奇迹!其实,他们的操盘手都是同一个人——陈强。
一身浅蓝色工服,中等身材,皮肤偏白,陈强看似和常人并无两样。但在业界,他却以“胆大妄为”、“强势”著称。陈强并不掩饰自己的个性,“我是个很强势的人,但我的强势不是在外表上,而是在内心、在思维上。”
的确,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声,陈强总是一笑置之,依旧我行我素。
试想想,会有几人能理解,一个正局级干部竟然放弃铁饭碗,而跑到如皋长青沙岛上“开荒”?
而熔盛重工在2004年初举行“隆重开工”仪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工地都处于一片沉静之中,《中国船舶报》(2004年7月9日)刊登的《这里滩涂静悄悄》一文中这样描述,“南通熔盛造船项目工地却看不到一台机械设备、一个施工人员。空旷寂静的滩涂上,只有江风吹过时瑟瑟作响的芦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人们还没回过神的时候,熔盛重工却悄然成长,事情的转机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据了解,熔盛船厂直到2005年10月28日才正式开工建设,但仅过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承接了第一批订单。之后,熔盛重工一路高歌,获得了高盛和D.E.Shaw基金的巨额投资。根据世界造船业权威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统计,2008年熔盛重工手持订单世界排名第六,中国排名第二,位居中国民营造船业之首。
质疑声又来了,“金融危机下,熔盛重工手持这么多订单,未必是好事,搞不好就熬不过去了……”于是,前段时间又有谣言称,“熔盛重工即将倒闭”。果真如此吗?
熔盛重工:颠覆式成长
陈强从他的办公室窗口往外望去,油轮、船坞、工人……仍旧一片繁忙景象,尽管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他露出了几分得意的笑容,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谣言传出的几天后,我们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保函授信等方面获得了一揽子金融服务支持。”
或许,业界又一次误解陈强了。毕竟,这短短几年来熔盛重工的很多举动真是太挑战众人的惯常思维了。
据了解,陈强在创办熔盛重工之前,已经是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的总经理。但2004年的一次组织调动,陈强要离开外高桥,调到其总部——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按理说,这是个美差,过些年后他很有可能就是个“大官员”。
但是,陈强并不想这样发展。他天生胆子很大,敢于冒险,喜欢挑战性的东西。刚好那段时间,一个美国人写的一篇文章——《40岁换种活法》影响了40岁出头的陈强,“我想我为什么不能换种活法?……我决定开始自己新的征程。”
陈强新的征程跟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就是张志熔,赫赫有名的上海房地产富豪,他俩在早些年前就认识,张志熔正想战略转型,进军造船业,之前曾找过陈强多次。
于是,他们约在某家饭店会谈,结果从下午6点谈到晚上11点多。之后,他们又谈了很多次,“有一天连续聊了10多个小时,经过几次畅谈,我们决定联手造船。”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强决定离开现代都市——上海,跑到长青沙岛去创业。长青沙岛是长江主航道北侧的一个沙岛,属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当时那里一片滩涂,杂草丛生。
因此,有很多朋友提出了反对意见,“你干得好好的,而且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怎么突然要跑到一个动荡的、看起来前景莫测的地方去呢?”陈强却激情万丈地跟朋友们畅想,“这里将建成‘造船城’,我的目标是将熔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
在陈强看来,这是可以实现的理想,而不是妄想。他认为选址长青沙岛有三大优势:第一大优势是地理优势,如皋靠近上海,随着苏通大桥的开通,这里将真正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后发优势十分突出。第二个优势是政府的优势,即政策优势,很多领导都很关注和支持。在陈强决定创办熔盛重工之前,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就曾多次前往上海邀请他。(陈强曾表示,张志熔和陈惠娟这两个人,是他来如皋的主要原因,“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第三个优势是人才因素,虽然如皋市经济还欠发达,但这里被誉为“教育之乡”,人文环境比较好。而且,南通本地就有很多造船工人。
这样的条件让陈强想起了外高桥。36岁那年,时任江南造船厂总经理助理的陈强被委以重任,建造当时中国最大的船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带着一个只有3个人的创建班子,陈强拍着胸脯表示能够用4年时间出船,一时轰动业界,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外高桥:
陈强的第一片“试验田”
按当时国内的经验,一个新船厂从建厂到出船的正常速度是10年。据陈强回忆,他自己给外高桥出船设定的期限为3年,但经过多方考虑,上报时改成了“力争3年,确保4年内出船”。他称自己定这个期限是经过了充分的调研以及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而预估出来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其实,日本建造同样规模的造船厂只需要2年半时间。陈强还到了许多国际知名造船厂考察,而且刚好那时有个欧洲咨询项目评估发现,中国的造船业与国外的差距甚远。这是一个英国咨询公司提出来的,当时他们提出了“生产中心”的概念,并做了一个评估,用造船界广泛应用的生产力评估方法“工时/修正总吨”计,韩国当年的平均生产效率为每修正总吨为28个工时,日本是15个工时,而中国的平均水平为150个工时。
“难道中国人真的比别人笨吗?这给我很大的心灵刺激。”陈强如是说,因此他对生产效率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创办外高桥时,他很年轻,敢想敢干,于是外高桥成为了他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片“试验田”。
据了解,传统的船坞建造方法都要采用钢围堰技术(“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这需要耗费很多钢材,资金量很大,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据估算,如果采用这样的技术的话,外高桥需要一亿多元,但陈强当时能筹到的启动资金只有5000万元。所以,为了解决资金难题,他也不得不另寻它法。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就地考察之后,他发现利用水库的建造原理,采用经济高效的土围堰技术比较可行。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请来了多位专家前来论证。没想到的是,专家们却一致强烈反对,“这不可行,太危险,会出人命的。”
但陈强并不想就此放弃,他自己又进行了多次论证。最终,他坚持认为可以行得通,他决定“铤而走险”。不幸的是,在建造期间,上海还遭遇了最大的台风。这让陈强一下子紧张了许多,他也很担心这样的水库建造技术抵挡不住那么大的台风暴雨,他终于按奈不住了,决定当天晚上到现场查看建设基地。风刮得很凶猛,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吹倒。为了安全起见,他与几个员工紧抓住一条大绳子,然后慢慢沿着水面走,仔细观察围堰状况。这一看,让陈强万分激动,因为围堰一点都没受影响。本想坚守一夜的他,仔细观看到半夜3点多时,就安心地回家睡觉去了。
“越危险,越关注,就越安全。”陈强认为,没有风险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要识别和控制风险。据了解,围堰高度一般按前苏联标准6.5米来建。但为了节省成本,陈强决定降低高度。于是,他跑遍了全上海,仔细观察所有标志性建筑的地平标准,他发现整个浦东地区最高才5.2米,其它地区还有低至4米多的。陈强醒悟到,这一苏联标准是按极少有可能发生的大洪水来衡量的,但围堰一般就使用三年左右就拆掉,而且事实证明上海多年罕见的台风暴雨,都没有淹没上海。最后,陈强决定把高度降为5.5米。这一举动也引来了很多非议,但陈强却心中有数,“外高桥高度比上海地平标准还高,如果三年内,真的发生非常巨大的洪水的话,整个上海都被淹没了,外高桥即使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为了更加保险,陈强仍是详细地对过程进行跟踪,本来打算投入4000万元就完成的项目,他又后续了800万元用于防固设施。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外高桥最终仅用3年半时间就顺利出船,创造了当时的世界记录,一炮打响。至今,外高桥仍是我国数一数二的造船企业。
“看了长青沙这块地之后,我说将来这肯定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当年我去外高桥时,也有人说你到了那里不就等于进了西伯利亚吗?好像有种被发配的感觉。我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我感觉那是一片新天地,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外高桥原来也是荒滩。我们借仓库做办公室,后来改成教育基地。现在,外高桥船厂成为了上海的亮点。熔盛这个地方水域条件比外高桥还要好。”陈强如是说。
2004年初,熔盛重工“隆重开工”并打下了第一根桩。那时,长青沙岛的南江堤上醒目地树立起了熔盛重工造船项目规划示意图的牌子,上面写着:“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65亿人民币,项目总用地面积7000亩,占用岸线约3800米。项目建设周期3年,计划于2004年初开工建设,2006年底竣工。预计2004年底开工制造第一条船,2010年达到32艘,年造船约350万载重吨,产值约150亿元,年利润约10亿元人民币。”
这么宏大的计划让当地的居民振奋不已,据说,长青沙岛上原有居民8000多人,但自从听说岛上要建设南通熔盛造船项目后,有2000多人迁入岛内,人口增加到1万多。
然而,渐渐地,人们却感觉是受骗上当了。因为开工仪式过后,熔盛重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一片寂静之中。
难道熔盛重工会胎死腹中吗?
当时《中国船舶报》的调查显示,“熔盛重工这个项目虽做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搞了个开工仪式,打了第一根桩,但还没有审批,也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因此还谈不上有这个企业。”
一时间,业界觉得陈强太会“吹牛”了,简直是个“大骗子”。
回忆起此事,陈强也很感伤,他说本来是计划大干一场的,却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了。据了解,2004年刚好遇到江苏铁本事件,整个形势都变得很紧张,因此,熔盛重工只好暂停了脚步。
但陈强却不想停止不前,他仍是探索解决方案。他去了好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造船业调研,就连越南这种发展落后的国家他也进行了考察。另外,他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发展脉络。这是受他的老师启发而长期进行的“自我革命”,在外高桥迅速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时,一位老师就提醒他说,“陈强,作为领军者,你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研究型企业’,而不仅仅是‘学习型企业’。”
所幸的是,事态发展比陈强想象中的还要乐观。经过多方努力,2005年10月28日,熔盛船厂终于正式开工建设。
陈强意识到大展宏图的时机真的来了。按理说,熔盛重工也应该像其它船厂一样,建成之后再接订单,然后渐渐做大做强。但是,这条规律很快就被陈强推翻。
之前的调研考察让他预测到了日后造船市场会出现拐点的情况,他果断地提出了“2010年前抢速度,2010年后比技术、研发和产品”的战略。因此,从建厂之日起,他最关心的是订单。
但是,制造产品的厂房都还没建成,订单从哪里来呢?陈强意识到,熔盛重工要想获得订单,就要找个独一无二的产品,这样才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于是,他想到了苏伊士油船。其实,陈强在外高桥时就想做这个船型,并到国外做了很多调研。但是,大家都认为这个船型数量不多,不合算,因此很多船厂不做。“我想这可能会有集聚效应,很多年不做,可能会形成一个批量。”
很快地,熔盛重工推出了满足共同规范的苏伊士新船型,船东一看很高兴,就开始来订了。当然,这其中陈强的个人品牌起了很大作用。当时船东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只认识你,陈强。我可不认识熔盛。”
此时,建厂才进行到两个多月,陈强就承接了第一批订单。这又引来了众多非议,一些人甚至这样严厉指责陈强,“胆大妄为,就一块地在那儿,就敢接订单了?!”
的确,一方面要建设工厂,另一方面要承接订单,很多人员也没有到位,陈强不是在瞎闹吗?
“我为什么敢这么做?这就是理想和自信。”陈强如此解释当初的做法,“只要我认定了要干一件事,我会解决一切困难,希望做到最好。”之后,陈强说服了投资人,首先解决了资金问题,然后他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把一些制造生产工作外包给专业厂商,又请了一家韩国公司做设计工作。
熔盛就这样靠“苏伊士”打开了市场,一下子承接了42条船,跃居该品种世界第一。一个还没有建成的工厂,一起步就创造了世界第一,这样的美谈不胫而走。于是,很多老外因为“苏伊士”知道了“熔盛”。
但陈强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定乘势而上。
在工厂尚未建成时,陈强就吸引来了高盛。结果,高盛一上来就要求,“如果我要成为你的股东,请必须拿出对员工的激励方案。”之后,高盛派了专门团队现场评估。一个是技术团队,评估熔盛是否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还有一个是价值团队,综合分析熔盛未来有没有价值?高盛因此请来了韩国的股票分析师,这些分析师长期跟踪造船业。令陈强骄傲的是,一位分析师深沉地感慨,“我为我们韩国造船业感到担忧。”
这样的高评价让熔盛重工得到了一大笔资金。最终,由高盛和德劭基金(D.E.Shaw)牵头的5家投资机构,以数亿美元入股熔盛重工。据了解,在高盛投资中国的历史上,这是其第一次投资连厂房都尚未建成的企业。陈强表示,高盛这次是拿自有资金来投资熔盛,并且承诺上市5年之内不撤资,看中的是熔盛的长期效应。
陈强一手募集资金的同时,另一只手则是在寻找熔盛重工新的市场增长点。在苏伊士之后,熔盛研发了7.55万吨的冰区加强型散货船,这是中国首创。目前已经研发出了四种船型,另外还有六种储备船型。
与此同时,熔盛重工已经在向更高附加值的船型领域进军。比起造船,海洋工程具有毛利率高、收益稳定的特点。根据韩国的经验,海洋工程目前的毛利率大概为30%,而且随着向深海进一步进军,未来的获利可能更为丰厚。早在2007年7月,熔盛重工就中标了一条深水铺管起重船,据称这是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海洋工程项目,在中国尚属首例。目前,熔盛正在投标和跟踪的有浅水铺管船、FPSO、FSO、海洋平台等数个国际性的海洋工程项目。陈强曾表示,希望将来海洋工程收入能占到公司主营业务的40%。
其实,陈强首次提出做“海洋工程”项目是在外高桥时,起初他提出这个建议,并没被认可。12位公司高管开会决定是否通过,第一次会议却是只有他一人通过,其它11人都持否定意见。第二次会议也是如此。陈强只好一次次地坚持阐述海洋工程的重要性,然后一次次地散会。直到第八次会议时,才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这个提议。事实证明,海洋工程成为了外高桥的一大业务增长点,成就了如今的外高桥。
据了解,熔盛重工在成立之初就订好了2018年产品规划。按照规划,2010年前熔盛的重点是油轮和散货船,2010年后是油轮和海洋工程。目前,熔盛正在扭转业务重点,公司刚组建了海洋工程设计组,并从新加坡引进了一些专门负责海洋工程的人才。
此外,陈强还有一个很前瞻性的计划,熔盛已经在考虑未来怎样建造豪华游轮。陈强认为,现在的中国处于“商务制造业”阶段,过了10至15年之后,中国将逐渐产生“休闲制造业”消费群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豪华游轮将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谁考虑得早,准备工作做得好,将更有利占有这片市场。
其实,他之所以考虑得这么远,是因为受到了杜邦CEO的启发。在外高桥时,陈强曾参加过由上海市经委组织的“与世界500强的对话”活动。当时美国杜邦CEO的演讲称,自己在考虑100年后人们是怎么生活的,通过对此的预测,提出杜邦应该研发什么。这让陈强意识到,全球大公司都是引导思潮、创造市场的,我们国内的企业大多缺乏这样的理念,一是因为规模太小;二是喜欢跟风;三是认为“客户需要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客户需要什么可能连客户自己都不明白。所以,“我们必须具备预见能力,应该告诉客户,我为你提供的产品会使你获得更好的收益,告诉客户这个市场是具备很好潜力和前景的。如果要成为真正的领先者,思维一定要走到客户的前面。”
但超前的思维和畅想的美好未来总是要遭受现实的打击。谈及金融危机,陈强也表现出了几分无奈,因为金融危机大大地阻碍了熔盛重工的发展进程。据有关媒体报道,原计划募集5亿美元于今年完成境外上市的熔盛重工,已确定推迟上市。据称,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海洋工程、船舶配套、船用柴油机和豪华游轮等项目。
而且,这段时间以来,整个造船业的发展不容乐观,订单大大减少,退单现象也很多。因此最近也有媒体报道称,熔盛重工的前景存在着不确定性……熔盛重工的下一步将会如何发展呢?陈强会再一次颠覆众人的思维吗?只能让时间来证明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