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半年经济形势,GDP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从趋势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进入了V字形的上升通道。详解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各因素的贡献,可见当前的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出口的贡献已经为负,消费增长乏力,且消费动力中还包括有政府采购以及家电下乡等激励措施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和反弹的动力并不稳固,也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靠什么?按照不同的时间长度,短期、中期和长期应有不同的动力和政策选择。
从短期看,世界经济步入正常增长渠道仍需时日,故外部需求和出口贸易难以担当促进增长的重任。所以,促进消费和增加投资是短期内的唯一选择,也就是说,需要政府制定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解燃眉之急。在财政政策工具上,税收、投资、政府采购以及出口促进政策需多管齐下,但更要突出重点。税收上应关注税制改革,政府投资更多重视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重大项目,出口促进措施须侧重贸易的公平和自由化制度建设。同时,应注意避免盲目和低层次扩张,避免减税和补贴等引起的扭曲和资源不合理配置。在货币政策工具上,上半年的天量信贷规模已经带来了通胀的预期,下半年在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应更多聚焦宽松货币的退出机制以及通胀的预期和演变。所以,短期内货币政策无大的施展空间,而实际上,在中国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行为以及外需不足的情势下,宽松的货币并不能够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只可能会引起虚拟的资产泡沫。
从中期来看,经济增长模式是否能够转型和进入内需驱动时代,似乎还难以实现。内需涉及到国内的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而又主要决定于居民消费。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保障状况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变和建设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一个巨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预见的是,国内消费在中期内难以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是否也将一去不复返呢?从我国要素资源禀赋看,劳动力要素,尤其是廉价劳动力资源富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在自由贸易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是我国优势产业,则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同时,我国存在大量劳动力的现实也决定了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和通过出口贸易,才能够解决国内就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中期内我国的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不会也不能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的仍然依靠外需。
从长期看,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内需会逐步启动直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产业主体。中国经济进入可持续的均衡发展阶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