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开工距今已有5年。如今,开工的鞭炮声已经远去,挖掘机的轰鸣声却一刻也没有停息。中原人民心驰神往的长江水,正应和着南水北调建设者们如雨的汗水,在千里之外起伏跳荡,随时准备欢歌北上,润泽中原。
经受了地质雷达考验的工程
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的首开工程,安阳段无疑赢得了满堂彩。
8月12日,我们站在第五标段的渠道旁,俯看工人们在渠道底部忙碌。当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仍然热浪袭人。项目经理陈学才说,渠底比地面低9米,里面密不透风,温度比地面至少高20摄氏度,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
工人们正在进行渠道衬砌。陈学才说,衬砌渠道时,必须等到混凝土初凝(刚开始变硬)时开始人工打磨,而且必须在两小时之内干完,否则混凝土硬度过高,渠道就难以磨平。所以他们每天只能衬砌40米,像绣花一样将渠道打磨得光可鉴人。
这样的细致,使得工程质量经受了最严格的检验。去年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用地质雷达对工程进行了质量探测。陈学才说,用这种仪器探测工程质量,就像用B超检查身体一样,不会放过任何瑕疵。检测结果表明,安阳段的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5%以上。
穿黄工程年底可穿越黄河
8月13日,年轻的盾构机操作手张广鹏带领我们进入穿黄隧道。站在40米深的竖井内抬头望天,只能看见蓝蓝的一角。
在9米高的隧道里,电瓶车正沿着铁轨隆隆奔驰,一趟又一趟地输送着混凝土管片。张广鹏介绍,这是盾构机已停止向前掘进,开始安装管片的时候。盾构机的管片拼装系统伸出巨大的真空吸盘,将6吨多重的管片稳稳送到隧道顶端。
张广鹏说,盾构机每向前掘进1.6米,就要停下来拼装一圈管片。7个管片正好围成一个大圆,牢牢地支撑着穿黄隧道。按照目前的进度,盾构机每天前进大约10米,拼装6圈管片。盾构机每运行一小时,所耗电量可供一户城市家庭使用3年。
据悉,两个穿黄隧道目前均已到达黄河主河床底部。今年年底,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将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北向南成功穿越黄河。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河南奇迹
在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王树山的描述中,河南省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显得清晰、生动而宏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意义重大。从2009年至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每年在省投资强度近200亿元,每年将为省新增数十万个就业机会,2014年工程建成通水后,河南省沿线43座城市市民可畅饮长江水,水资源环境将发生质变。
河南省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责任特殊——河南稳,工程稳;河南进,工程进;河南成,工程成。
在举国关注的目光中,河南省的工程建设好戏连台——与黄羑段同等规模的征地拆迁,按常规需要6到8个月,而省只用了45天;16.2万名库区移民将在两年内完成搬迁,移民强度远超三峡、小浪底;黄羑段所有标段今年10月上旬前可全部开工,黄河北连线建设即将成为现实;郑州段7月底顺利开工,黄河北连线建设拉开大幕;在建的穿黄、安阳段、新乡潞王坟膨胀岩(土)试验段、南阳膨胀土试验段工程已完成投资18.79亿元,工程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不久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督察组对黄羑段进行专项督察后,用“出乎意料,超出想像”来盛赞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成就。在向河南省政府反馈意见时,督察组坦言,河南创造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奇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