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钢铁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国人的大钢铁梦却从未有一刻放弃。
毕竟,在“中国制造”打遍天下无敌手之时,中国广袤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基础原材料,怎么看好钢铁制造的发展前景都不为过。而且,在允许民资进入钢铁业之后,“小作坊”式的钢厂现阶段一时难以解决诸如环境污染、劳动保障、铁矿石谈判不听从领导等问题,这些都足以成为钢铁业“国进民退”大幕重启的理由。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第一的工业大省,山东省开始了山东钢铁集团(下称“山钢”)的重组。但与河北钢铁集团的整合不同,山钢不仅要整合济钢(600022.SH)、莱钢(600102.SH)等“国家队”,还要收编民营企业——日照钢铁(下称“日钢”),即便这三家钢企都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拼命“抗拒”重组:济钢、莱钢的领导因此被撤换,日钢则香港上市、大扩产能。
围绕着各自的“饭碗”,角力就此展开。本报“解读中国经济热点系列报道”将在关注了国际热钱流向、国内资本市场动向、新能源投资泡沫、高速公路等基建领域“国进民退”之后,把目光投向山钢重组。
一线调查FIELDSURVEY
山钢重组“乱象”:国资民营遭遇战
风也狂,雨也骤。
这是2009年9月的一天,从山东省沿海城市日照市区到日照钢铁的路上。
位于日照市区东部沿海港口旁边的日钢,距市区约莫一个小时车程,一辆辆没有空调的中巴车穿行其间,每日以拉载日钢工人为生。雨中的整个日照东部地区灰蒙蒙一片,远处无数矗立的烟筒冒着滚滚浓烟,“那就是日照钢铁,这个地界平日里没有雨也是灰蒙蒙的,看不清东西。”巴士司机说。
“说实在的,我们现在对这个(收购)什么也不能说,也不好说。”在记者接通日照钢铁秘书处一位负责人电话时,他如是回复,他拒绝了与记者见面,然后犹豫了一阵挂上了电话,而记者再继续拨打,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日钢宿命:成败皆成本
“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此次收购也是消灭了国企们的一个竞争对手。”
雨中的日钢偌大个厂区在眼前延绵数公里看不到尽头,林立的烟筒、巨大的高炉、一排排加工车间布满了整个平原,以致于一块很小的“日照钢铁”的招牌不起眼地挂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门卫室上,显得很不谐调。
“以前,党委书记还出来接待一下记者,给些材料什么的,进入9月之后就一律不见记者,就是怕把这个事炒得太凶了;而且目前确实已经进入了重组的最紧张时刻,太敏感、不好说。”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日钢派驻外地的销售负责人,他如此表示。
6年一个轮回。2003年9月,日钢投产,而从日钢正式出铁到如今被山钢收购,这个地处北方港口小城的钢铁公司飞速发展,仅仅用了6年就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的民营钢铁厂。一位日钢的老工人对记者说,日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速度,用速度来击垮一切竞争对手,而这也引起了山东省政府的注意,最终将其收至麾下。
上述工人回忆,日钢从开工到部分投产仅用了181天,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被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士誉为“日钢速度”。而也就是这一天,一个年轻的、来自河北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了他的钢铁帝国之梦,他叫杜双华。
杜双华无疑是幸运的。在其将日钢带入正轨之时,千里之外的江苏常州一个叫做戴国芳的人也在做着自己的钢铁梦,只不过在当时的宏观调控下,戴国芳和他的铁本一时间灰飞湮灭,杜则幸运地躲过了这场风暴。
“杜双华和日钢的低调保护了他,而且杜在政界的人脉关系也远非戴国芳所能相比,杜的为人标准就是低调、再低调,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始终把自己隐藏在幕后,这是其明哲保身之法。2008年,杜给震区捐了一亿元,而胡润又把杜推向了富翁排行榜第二的位置,才使得他名声大噪,日钢才步入公众视野。”上述内部人士如此对记者说。
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看来,日钢的发展可以用火箭速度来形容,这主要得益于日照钢铁有着极为优越的铁矿石港口资源:“当年日照是宝钢筹建的备选城市、也曾是首钢挑选的候选搬迁地,但两者均因为地方政府意志未能如愿。但不可否认的是,日照一直是钢铁企业心中的最佳钢铁基地,但最后只有杜双华抓住了这个机会。”
“日钢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低,铁矿石等原料从港口运到我们这里需要上百元/吨,而港口到日钢仅数公里,每吨运费不到3元;出口也是如此,每吨钢材运输成本相差几十倍,仅靠运费,日钢就比我们能省下近百亿元利润。”济南钢铁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
不过,日钢的运费优势并不全是其被山钢相中的原因,上述日钢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日钢的规模越来越大,从2004年的年生产能力200万吨,到2008年的1000万吨,几乎每年都呈50%的增长速度,这样一来对山东国字头的钢铁公司影响日益严重,而其2008年建设的2150毫米热轧带钢更是威胁了国企的生存环境,“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此次收购也是消灭了国企们的一个竞争对手。”
时光倒流。山东省政府对日钢的态度变化明显:2004年,日钢还在山东省政府1167发展战略中被列为第四大钢铁产业基地;而到了2009年年初,日钢的“2150”项目被叫停。
“日钢的生产成本低,市场售价远比济钢、莱钢低,而技术上又没有明显差距,所以这几年中,日钢正在抢食济钢、莱钢等的市场份额,从省内到省外、乃至海外,这让几家国企实在坐不住了,因此消灭它的最好方式就是收购。”一位当地钢铁业人士透露说。
重组迷雾:暗战新阶段
“2008年底,从山钢发动对日钢的收购之日起,双方就开始了暗战,收购与反收购,玩起了猫与老鼠游戏。”
9月6日,山钢与日钢正式签署重组协议,山钢将以现金出资的方式获得67%股权,日钢将上述企业经过资产评估后作价取得合资公司约33%股权。但对于山钢所出资金的数额,公告并没有明确显示。
据一位了解内情的当地钢铁业人士透露,这个协议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山钢的出资没有具体金额,而日钢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资产评估,包括负债情况也未知。“这显得很不专业,甚至感觉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意愿从而仓促决定的,而原先被杜双华注入到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01215.HK)中30%的股份也没有明确的解释,怎么看都是一笔糊涂账。”
“2008年底,从山钢发动对日钢的收购之日起,双方就开始了暗战,收购与反收购,玩起了猫与老鼠游戏。现在看来战争还远未结束,只是进行到了另一个阶段。”上述知情者如此说。
一位熟悉杜双华的人士称,杜从上世纪90年代在河北以钢材生意起家,在政商界有着极为深厚的人脉关系。“日钢用了6年,就做到了全国民企第二,无论是从其银行贷款还是销售上都有杜四处活动的身影,而且与江苏的沙钢不一样,杜可以100%控制日钢,而沙钢的大股东仍是张家港政府。”
在山钢重组日钢的消息传得满天飞之时,2009年年初,杜双华的第一个主动反击就是迅速启动了总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整个计划统称为“2150”项目。到7月,除2150毫米热轧带钢生产线基本建成未投产外,其余主体设备均已建成投产。
“如果这个项目上马,2009年日钢的产能就能达到1500万吨,杜双华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盘子迅速做大,这样即便山东钢铁想收购也吃不下。”上述知情者说。
据该人士透露,山东省政府也深悉此理,于是暗中下达了务必在2009年8月31日以前达成重组协定的消息:“如果被日钢拖到了年底,到时产能超过1500万吨,事情也就不好办了。”
有趣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个项目在2009年6月11日被环保部紧急叫停,原因是未经环评擅自开工建设,而且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内容。
杜双华当然不会因此罢手,于是日钢见招拆招。据多位工人向记者透露,被叫停的项目已经在7月份悄悄开始生产了,没有人过问,“通常是白天睡觉,晚上机器轰鸣。”
此外,山东省政府的杀手锏是紧紧控制日钢在山东多家银行的信贷业务,“很多贷款到期了,如果银行停止贷款或者开始收款,日钢的资金链就会断裂,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之前,山钢为了摸底,曾经对日钢有过一轮财务调查,当时据说日钢虽然有着近350亿元的资产,但因为过快扩张,负债率也接近80%。”
对此,山东省国资委宣传处张处长表示:“现在不能说,也不方便接受采访,还是以我们的公告为主吧。”日钢秘书处负责人也拒绝接受采访。
而在杜双华所有的反击中,最大手笔的一次举动发生于2009年6月初。彼时,杜将旗下日钢30%的资产借壳他自己控制的开源控股在香港上市。
“山东省政府对此态度强烈,曾私下里表示要杜将股权怎么装进去的,再怎么请回来。”前述接近山钢的人士说,话虽如此,但由于政策等重重限制,一时之间还是很难请回。
济钢扩产:各打“小九九”
“如果山钢产能上限不变,一方新上的产能投产了就会给另外几方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所以现在的山钢整合陷入了怪圈,动一发而牵全身。”
就在山钢对日钢的收购进行得轰轰烈烈之时,山钢自身重组却进展缓慢,陷于困境。
于2008年3月正式成立的山钢由济钢、莱钢、山东冶金集团组成,产能超过3000万吨,总资产达850亿元。
山钢的重组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将各个集团资产全部划转至山钢名下,而各个股份公司仍分别属于各自的集团;第二步,山钢将围绕着各大集团的核心优质资产进行调整,实行剥离主体、主辅分离的改革,由山东钢铁有限公司直接控股济钢、莱钢两家上市公司。同时,调整济钢、莱钢生产布局,向沿海的日照迁移。而如果集团进行一体化运作,每年仅协同效益就将达到10亿元。
“山钢的整合就像是长征一样漫长而艰难,从2005年开始有整合的思路到2008年挂牌成立花了3年多时间,而2008年3月挂牌至今,整合的工作连一小步也没有进行完成,目前的山钢其实就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产能简单相加,平时也就是聚在一起开开会,发发资料,别无他事。”一位山钢人士不无抱怨地说。
而为了加快重组进程,山东省国资委在2009年7月调整了山钢的领导层,意在理顺管理体制。但一位山钢人士对记者表示,几个国企之间的整合陷入了困境中,这完全不是更换几个领导所能解决的。
“三个企业之间,在企业文化和产品结构上完全不同,冲突时有发生,现在山钢的一把手是来自山东冶金的,至今很多济钢和莱钢的人仍然不服气。”上述知情者说。
在许中波教授看来,山东省政府如此重视钢铁重组的原因,就是想挤进全国钢都之列。
2009年3月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显示,将推进鞍本集团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等跨地区的重组,以及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
“目前山钢的产能接近3000万吨,日钢近1000万吨,加上山钢在建的日照精钢生产基地的1000万吨,加在一起正好达到了5000万吨,这就可以与宝钢、鞍本集团等抗衡,从中央也能拿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许中波分析说。
但山钢重组涉及的各个企业却更多是位子决定脑袋,竞相扩大产能以增强自己在重组中的话语权。
9月2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济钢主厂区向北不到两公里发现,一个被称做4号大高炉的工程已接近完工。该工程浩大,绵延数公里,一直延伸到高速路边上。
而2008年山钢重组方案对济钢年产能上限的设定仅为560万吨,如今济钢大举扩张产能,比原限定产能扩大一倍以上,这无疑令山钢整合计划平添了变数。
“这与山钢整合并不冲突,市场不好的时候会限产,市场好的时候自然要扩张产能,要辩证看这个问题,产能上限的问题也要与时俱进。”济钢一位负责人明确告诉记者。
“如果山钢产能上限不变,一方新上的产能投产了就会给另外几方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因为新上的项目已经建好,不可能再淘汰,只能压缩莱钢和日钢的产能,而这也将遭到对方的反对,但如果无限制扩大产能,又无法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所以现在的山钢整合陷入了怪圈,动一发而牵全身。”某山钢人士不无感慨。
对此,山东省国资委主任谭成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山钢重组并非“国进民退”:“山钢与日钢是强强合作,不存在谁重组谁,日钢是带着资产入股山钢,这完全是从国家的钢铁产业布局来考虑。”
但谭也承认,目前还只是资产方面的重组,现在不过刚刚签订协议,下一步才会进行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如果评估和审计发现问题,现在的股权结构可能还会有微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