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入选央视网《60年·60品牌》侧记
中国品牌柳工不断创新技术向国际化进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总裁曾光安代表柳工领取“60年·60品牌”大奖,柳工的创新技术、进取精神再次受到瞩目。
2009年8月18日,在著名的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CCTV60年60品牌”揭晓仪式暨发布盛典在此举行。最耀眼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云集于此,最耀眼的中国品牌同样云集于此,一起见证新中国60年来中国品牌发展与壮大。在这批见证者中,柳工与中国移动、中国石油、联想集团等中国标杆企业一起分享了这项荣誉。
本次活动主办评选三大标准是:影响力、创新力、成长力。柳工作为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企业成功入选,标志着柳工5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组委会对柳工的颁奖词是:以先进的现代化的品牌形象及丰富创意的产品和管理创新,带动了所属行业的产业升级;不断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创造了品牌的鲜活的生命力,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
从一个普通工程机械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柳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华曾总结说,柳工近年来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做了三件事: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柳工虽然偏居柳州一隅,但谋定中国,进军世界,所依靠的正是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国际化这三项战略。
创新基因
柳工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冬,在“支援全国建设,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口号声中,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南迁柳州南边龙腾背这片土地,之后工厂定名为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这是当今柳工集团的前身。从开荒掘井建设工厂后,柳工人就用铁锤等简单工具与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为柳钢建设高炉等艰巨任务。
1965年,柳工选定轮式装载机为方向性产品,翻开了自己崭新一页,同时开始书写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史的传奇。在国内无厂家可借鉴,技术、设备奇缺的情况下,柳工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1966年国庆节和1971年7月分别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Z435”和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装载机“Z450”。1972年末,国家投资2700万元并批准柳工扩建,柳工从此纳入国家专业定点生产装载机系列产品的发展轨道,1975年,柳工产品还被选为援外物资支援亚非拉地区,这是柳工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柳工虽然积累了比较强的实力,但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改革开放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在很多以“骄子”自居的老牌国企在市场中迷失的时候,柳工人及时解放思想,向市场要效益,抢占了市场的先机。
转战市场并初战告捷,柳工人在自豪之余并没有沾沾自喜。1982年,柳工开始学习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技术;1986年12月,柳工与卡特彼勒在北京签订了为期8年的技术引进合同。通过与国外厂商的合作,柳工在技术上获得了质的提高,通过博采各家之长,柳工早已经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不仅如此,柳工没有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次,在阀、桥、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上,它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技术。
从模仿创新到技术引进创新,再从技术引进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柳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近年来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升级。目前柳工有全球领先的产品系列和自主创新能力,其主导产品为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路面机械产品、起重机械、推土机以及灵活多用的小型工程机械产品系列,如滑移装载机和挖掘装载机等,共计13大类工程机械产品。其中柳工牌装载机销售收入多年持续保持国内行业第一,销量居世界第一,另一核心业务挖掘机发展相当迅速,短短几年进入国内民族挖掘机品牌前列。即使在经济危机肆虐的上半年,柳工仍然实现了53.1亿元销售收入,近2万台整机销量的业绩,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在全行业业绩下降35%~40%的情况下,柳工仍然跑赢了行业,而且各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柳工之所以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站在前列,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柳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对手赶超的难度就越大,附加值就越多。”谈起技术创新,王晓华如是说。
柳工对高原特种装载机的研发充分体现了王晓华所说的不断追求创新的涵义。1998年初,柳工看好西部大开发给青藏高原带来的机遇———尤其是规划中的青藏铁路的建设———决定研制高原型特种装载机,并开始进行适应于4000~5000米高原环境的特种工程机械的研发。
在高原4000米地区,机械设备如同一个人,在缺氧条件下也会运行艰难,在高海拔地区应用工程机械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先行者,柳工人当仁不让地肩负起了攻克世界难题的重任,这无疑是对柳工技术研发能力的一大考验。2000年10月,柳工研发人员在昆仑山开始了样机的高原试验。经过接近两年的严格试验。2002年,ZLG50G高原特种装载机通过了国家的技术鉴定。专家鉴定认为,这款机器的各项性能指标能够满足海拔4800米高原地区的使用要求,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较低的油耗、低使用成本及良好的操作性能。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际空白,属国内外首创。随后,在青藏铁路的招标中,这款机器一举中了38台。紧接着,柳工先后研发了适合高原使用的30、40、50系列高原型装载机投放市场。目前,在青藏高原装载机市场,柳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由于在高原特种车辆上的优异表现,柳工被部队邀请参与了高原车辆技术标准的制定。
2006年5月16日上午,柳工集团在首届亚洲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庆祝柳工装载机产销突破十万台新闻发布会。柳工从生产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到1万台,用了27年的时间;从1万台到5万台,又用了10年的时间;但这次从5万台发展到今天的10万台,却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柳工成立50年来,装载机产品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系列装载机采用了20多项新技术,取得了46项国家专利。今天,在国内不少企业还在生产柳工第一代产品的时候,柳工已经在生产第三代产品,并储备了诸如“智能化工程机械”等第四、第五代产品技术。
柳工在装载机领域的实力业界有目共睹,不过,想要把柳工打造成国际化知名品牌,单靠一个装载机是不够的,集团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挖掘机作为突破点。
2003年柳工启动“三年再造一个柳工”计划,要把挖掘机打造成为支撑其长期发展的另一核心业务。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技术难度高,销售量大,是具备战略地位的机械品种。同时挖掘机也是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一直以来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持,柳工如何能突破重围?
自从外资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国产品牌挖掘机一溃千里,几乎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身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排头兵,柳工主动扛起了“中国制造”大旗的重任。上世纪90年代,由于柳工的发展完全是从零起步,完全没有经验可循,且又有国外先进产品争相进入中国的压力,作为国内惟一一家挖掘机研发制造企业,柳工所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虽然柳工人从不畏惧艰险,但毕竟和外资品牌相比,柳工的挖掘机还不过是蹒跚学步的婴儿,技术上的积累还不成熟。
进入新世纪之后,柳工决定加大对挖掘机的投入,立志将其发展成为装载机外的另一项核心业务。在得知柳工有发展挖掘机的雄心之后,有一家国外著名公司开出了优惠合资条件,希望能和柳工合作,但柳工却毅然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决定在挖掘机项目上坚持自主技术研发,发展出中国自己的挖掘机产业。纵观中国的合资史,“以市场换技术”是主导思想,这种方式虽然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制造经验和一定的技术,但真正核心技术是我们无法获得的,而且,合资企业使中国企业患上了依赖症,同时限制了中方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总之,只要核心技术不在手里,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在柳工,挖掘机事业部最初领命创业的300名员工被称为“亡命之徒、敢死之士”。他们在离总部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破土开荒,新建厂房,没日没夜地干起来。柳工利用装载机产品较丰富的现金流和利润,加大了对液压挖掘机的投入和市场开拓,为它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柳工拒绝合资,但从不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2007年,柳工挖掘机年产销2100台,成为当年全国唯一超过2000台的中型挖掘机民族品牌。目前,柳工的挖掘机产业从一株差点被外资扼杀在萌芽之中的幼苗发展为能够独立成长和赢利性的产业,成为国产品牌的一面旗帜。
凭借其现有的营销网络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柳工挖掘机市场占有率不断在提高。柳工国际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廖吉华说,目前柳工挖掘机已经成功打入俄罗斯、大洋洲、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并在这些市场拥有相当的份额。柳工目标是到2010年要挖掘机要突破4500台,实现销售收入近20亿元。
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一支水平高超,能够吃苦耐劳的技术队伍。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章二平介绍,目前柳工拥有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一支500多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队伍。在这些技术人员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内的一批国内行业学科带头人;同时柳工给了专家优越的研发环境,柳工每年产品销售总额的4%左右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保证研发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接轨,确保了柳工的技术优势。正是依靠这些人才的支撑,柳工才能够每年推出20多个创新产品,并创造出多项第一。
如今柳工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08年,柳工装载机的产销量高居全球第一位,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柳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步由事务性职能向战略性职能转变。柳工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视为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实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使之成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本着“人岗匹配,人尽其才”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双向职业发展通道,形成了“多序列职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包括高层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在管理和专业发展轨道上纵向发展,或选择其他专业领域进行横向发展。
目前,柳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跳出传统的、被动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地走入了一种以员工能力发展为中心,并通过能力提高来支撑柳工国际化发展的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品牌灵魂
关于企业的划分有一个永恒的定律: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到了一定地步,就必须考虑品牌的建设了。品牌的美誉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高度。对于一个名牌来说,品牌价值和意义常常超过其有形资产。这就是大家经常引用可口可乐老总的那句话:即使我的工厂一夜之内被火烧光了,只要有我的品牌,我很快就可以恢复生产和经营。
柳工虽然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区,但柳工人却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柳工的品牌之路起步于1994年,当时柳工就用“柳工”的品牌在各地开设办事处,寻找经销商,逐步走经销之路,同时在电视上投放广告,这些举措使得柳工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这些开工程机械行业风气之先的行为体现了柳工人品牌意识的启蒙。
进入新世纪之后,柳工人清醒地认识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工程机械市场已经趋向一体化。要始终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保持柳工的强势地位,就必须置身于全球市场思考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更大和更深层次地开放自己,进军并立足国际市场,才能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而其根本就是要打造自身的完整品牌,拥有核心竞争力,把品牌战略作为一个关键策略点。同时,在当今国内市场明显同质化的时代,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抄袭产品越来越容易,而要抄袭品牌则很难,品牌战略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先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柳工就有意识地以品牌为目标,努力将“柳工”打造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并探索将中国的品牌做到国际。
柳工有个口号:“世界柳工,源自中国”,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柳工的志向,可以感受到“柳工”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那份自豪。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和经营是无国界的,但品牌是有国界的。保护自己国家的品牌既不是民族主义,也不是贸易保护,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几年之前,在欧美跨国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在工程机械行业中攻城略地的时候,柳工也曾在拟收购企业名单之列。但柳工经受住了诱惑,始终明确表态:合作可以,但柳工必须控股,柳工品牌独立发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又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品牌就是那个“势”,那个全局。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柳工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保持在行业中的领跑地位,擦亮“柳工”这块民族工业的品牌。为缩短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在世界上树立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形象,柳工在产品研发、制造水平、质量控制、海外市场运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树立了柳工高端产品的品牌形象。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对一家决心立足高端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柳工拥有先进的制造、质量保证技术,引进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加工中心、机器人自动焊接生产线及树脂砂无箱造型铸件生产线等100多台(套)设备。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成的产品可靠性试验场和产品出厂试验场,为柳工产品试验和质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柳工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自行研制开发各类工程机械,通过自身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完善的CAD、CAM、CAE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各环节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实施ERP管理工程等现代化管理。
在品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柳工开始着手品牌建设。在第八届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上,柳工的新标识正式对外发布。新标识是柳工重新定位的外在表现,柳工希望通过它让国际、国内更多的用户认识新的柳工。以它为标志,柳工确立了“开放的、国际化、可靠的、高品质”为内涵的品牌方向,它代表了柳工正在朝着更高、更长远的目标发展的大路上。
在新标识发布之后,柳工集中内外智慧,积极推进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对企业文化资产进行了基础整理,清晰了使命、企业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等,设计完成了柳工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其创新、国际化的品牌新形象和企业文化,柳工的服务与产品与高品质的评价紧密连结。每一件标有柳工品牌的产品,都能获得高品质评价的肯定。以前,虽然中国装载机的产销量占世界2/3,但国内产品与国际品牌在技术含量、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产品价格和品牌美誉度上都无法和国际品牌相提并论。柳工的变革改变了中国机械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低质低价”的形象。
运营品牌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为了尽快掌握这门学问,柳工花大力气请专家进行全方面的培训,这个名为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计划对柳工品牌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柳工推进六西格玛项目三年来,总共完成项目达200多个,培训出了上百名专业人才。
标识只是一个符号,企业行动上的变化才是它的魂。柳工的品牌建设,也是伴随着柳工品牌战略的目标而同步推进的。独家冠名的《八桂大歌》全国巡演,就是柳工品牌策略的经典案例之一。被称为“广西民族音画”的《八桂大歌》,以广西民歌为主,用多姿多彩的崭新的艺术样式,构成一幅幅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节奏跌宕的画面。2006年9月,柳工决定出资180万元支持《八桂大歌》、并独家冠名为“柳工之夜”,在全国18个省巡回演出。
“柳工之夜”《八桂大歌》全国巡演创造了广西、乃至全国的多个“最大”,实现了“从夺奖到市场营销的转变”,达到了企业、社会的多方共赢。
品牌建设不是孤立的方面,一个品牌需要与营销、渠道等多方面的整体策划。在营销策略方面,柳工应对价格战的利器便是价值营销,将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三合为一。用品牌来促进销售,用良好的营销策略促进品牌的提升。2002年柳工首次在行业推出“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为宗旨的柳工服务品牌,确定了服务品牌标识,服务人员统一着装,配置标准工具和测试仪器,为用户提供销售、服务、信息、备件、培训等全方位的及时服务,通过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在海外渠道的建设上,柳工同样把它与品牌创新结合在一起。柳工从参加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展会,着力传播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在法国INTERMAT、德国BAUMA、美国CONEXPOCON/AGG等全球工程机械最大的专业展会上,柳工的展台前人流如织。通过展会,不仅充分展示了柳工的实力,树立了柳工品牌形象,同时增强了柳工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并发展了一批稳定的海外经销商。目前,柳工已在海外发展了多个经销商,这些经销商年销售量已占到柳工出口产品70%以上份额,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
多年的品牌创新使柳工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柳工先后荣获了“中国500强企业”、“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用户“三满意”企业(连续五届)、“最具竞争优势百家企业”、“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
2007年4月,由《环球企业家》杂志携手欧洲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联合主办的2007年度“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评选活动中,柳工入围“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企业名单。
2007年9月,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发布第6号公告,“柳工”牌装载机再次被确认为中国名牌产品。至此,“柳工”装载机已经连续多年被确认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8年6月,在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及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并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柳工”品牌排名第136位,品牌价值41.66亿元。
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努力,柳工的品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柳工“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战略目标向前推进,柳工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击流海外
有了先进的技术,有了过硬的品牌,柳工有能力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已经能够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一较高下的柳工大胆地飘扬过海,在全世界销售这个来自中国的产品,记住这个来自中国的品牌。
国际化的历程中充满了诱惑,但也充满了艰险,目前能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阖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无数血淋淋的案例告诫后来人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不过,柳工不怕。柳工总裁曾光安说,做一个中国企业还是世界性企业?这是一个企业志向的问题。我们选择做一个国际化企业,面向全球,直接参与国际企业竞争。我们不怕竞争,竞争促进发展。我们要找到好标杆,然后有序地去努力。我们的目标是做“世界柳工”。
柳工人认为,树一个与自己比的纵向坐标固然重要,它能增强信心,但真正目标是建立一个眼睛向外的横向坐标,与国际上先进企业比。横向坐标更真实客观,更体现竞争的现状,更能看到自己的差距。柳工董事长王晓华说,开放和国际化首先是一种心态,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与借鉴、交流与共享、协作与整合、合作与多赢。
“柳工的国际化要向行业巨头看齐,打造柳工的配件服务体系,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是卖出产品更重要的是卖出服务包,比如配件的及时送达,产品的及时维护修理等,虽然柳工国际化交了学费,但同时倒逼了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了品牌价值利润,因此国外建筑、采矿、水泥等行业巨头纷至沓来寻求柳工提供全球化服务和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下一步,柳工也会适时将海外市场的服务体系引入国内。”柳工国际营销事业部总经理黄兆华说。
以欧美国家为例,在工程机械国际市场,欧美成熟市场为新来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对安全、环保、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远比国内市场多。为此,柳工提出生产“绿色工程机械”的理念,并且让这个理念贯穿产品从设计、生产直至使用的全过程。最终,柳工推出了符合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产品,成功地进入欧美市场。2005年,柳工还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需要,推出了多种符合欧美市场环保、安全和适合性需要的装载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使公司的产品出口整机同比增长174.2%。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柳工就开始为中国援外工程项目提供产品。通过援外工程队,柳工产品渐渐地被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认可,伴随着售后服务的跟进,柳工人对海外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2003年,柳工率先提出行业国际化战略,是工程机械行业最早提出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之一。此后,柳工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在国际化进程中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柳工战略发展部部长王太平表示,柳工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海外营销阶段,二是国际制造阶段,三是投资收购阶段。从产品出口出发,柳工目前已经处于第二阶段,以印度公司的投产为标志,柳工国际化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在国际化战略中,柳工产品出口交易额大幅增长,从2004年1308万美元至2006年6732万美元,2008年升至2.16亿美元。南美、伊朗、越南、欧洲、泛俄语区等5个市场的增长率都超过了60%。2008年柳工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了15%,其中柳工5吨装载机产品在印度市场占有率超过70%。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海外网络及品牌建设,目前柳工在海外80个国家有70多家一级国际经销商、全球建设8个零件配件中心,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印度等地区分别成立了面向国际区域的营销公司。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低迷期,柳工长期以来坚持的国际化战略在此时产生效果。截至6月底,柳工累计出口整机1604台,出口金额4.27亿元。其中装载机占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7%上升到24%,销售额出口第一,销售量第二;挖掘机占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从8%上升到18%,销售额出口第一,销售量第三;压路机占有率从12%上升24%,跃居第一位。在企业表现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柳工跑赢了大势,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从2003年起,柳工先后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朗、南非等国家设立了海外办事处。2004年柳工在澳大利亚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子公司,2007年8月27日,柳工印度公司在印度首都新德里OkhlaIndustriesAreaPhaseⅢ工业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柳工继在澳洲设立全资子公司后,第二次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柳工印度公司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开拓印度及周边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在印度建立起柳工的海外生产基地。2008年3月18日,柳工在美国休斯敦正式挂牌成立全资子公司“柳工(北美)有限责任公司”,聘请美国具有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优秀国际人才加盟,装载机、挖掘机、滑移装载机、两头忙将成为柳工北美公司的主打销售产品。
在产品出口已经小有成就的基础上,柳工开始了海外制造的阶段。2008年7月,印度工厂动工建设,这是柳工第一个海外制造工厂。2009年7月8日印度工厂建成并正式开业,迈开柳工国际制造的第一步。
柳工在印多尔的生产基地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包括厂房、调试车间、仓库和员工宿舍等建筑,共投资2000万美元。目前,生产基地有中印员工50多人,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人员还在继续扩招之中。生产基地预计年产量3000台装载机,是印多尔地区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之一。
柳工董事长王晓华表示,柳工遵循国家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方向,着眼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追求成为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利用国际资源在境外办厂,按照印度的具体国情建立了海外第一个生产基地,争取在海外打开市场。
中印同属“金砖四国”,市场前景广阔,而且海外设厂可以摆脱贸易壁垒,形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品牌。王晓华表示,从目前全球市场看,对柳工产品需求最大的市场在印度,柳工产品可望占领印度同类产品市场的70%到80%。
当地媒体也积极报道有关新闻,认为柳工在此办厂将带动当地工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柳工拉近了中国与印度的心理距离。就在庆典的前一天,广西柳州市与印度中央邦印多尔市在此签署了两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备忘录。
国际化是个长期的战略,在跨国巨头的老家与其进行面对面的较量需要的是实力和胆识,柳工有这个接受挑战的勇气:在国际市场比较优劣,以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在与同行高手同台竞技中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柳工总裁曾光安说,做“世界柳工”,柳工走了三步:第一步向巨人学习,第二步与巨人同行,第三步与巨人同台竞技。柳工现在已经走到了第三步。到2012年,柳工国际营销的目标是海外销售收入达到10亿美元,占柳工全部销售收入的20%。
“世界柳工,源自中国”,走出国门的柳工代表了“中国制造”新的形象:高端,高可靠性,高性价比。
危机中成长
有先进的技术,有了口碑卓著的品牌,有了牢固的海外市场,在经济危机肆虐的2009年,在一些业界大鳄都忙着裁员减亏的时候,柳工反而能够趁势而上。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经济危机是场灾难,但对另一些成功的公司而言,危机却是个机遇。今年以来,柳工紧锣密鼓,频出重拳,成功诠释了一家优秀的公司如何在低迷的市场中取得佳绩:
2009年1月,柳工北美公司销售取得突破性进展:柳工856III装载机分别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同月,北美机械设备经销商协会(AED)在圣地亚哥召开,北美柳工借机展示了一台柳工崭新的CLG842III装载机,该机的高质量、先进性和精细做工,赢得了美国经销商和用户的一致好评。
2009年2月,柳工北方研发制造基地,在天津保税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竣工投产。该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除生产装载机、推土机和核心零部件外,还从事工程机械产品技术的研发、展示和培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产销1万台各类工程机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税收1.5亿元以上。
2009年3月,安徽柳工蚌埠起重机研发制造基地开工。基地占地500亩,一期项目占地314亩,建设的九跨联合厂房面积达5万平方米,包括汽车起重机长油缸、吊臂,转台以及整车生产线、油漆线、产品实验场等。目前安徽柳工产销两旺,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达1.4亿元。同月,贵州柳工展示会在铜仁举行。
2009年3月,柳工第一套路面成套设备在四川广元交付客户使用。
2009年3月,柳工856装载机中标上海港2009年设备采购计划,中标两台CLG856高配装载机。江阴柳工实现首季“开门红”,一季度销售9149万元,同比增长55%。
2009年3月,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推选的2009年全国国有企业典型评选工作中,柳工被列入2009年全国国有企业典型考察范围。
2009年4月初,在有众多知名品牌出展的第三届“中国(济南)城市市政建设博览会”上,柳工以宏大的气势,布展最大展台,柳工小型挖掘机、滑移装载机、压路机、挖掘装载机、装载机、平地机等产品系列,销售订单再创新高。
2009年4月,柳工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7.7万平方米的印度工厂基建竣工,今年7月开始投入装载机装配生产,预计年产值1.3亿元。印度工厂建成标志柳工迈出了国际化一大步。
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目标出发,柳工宣布,自2009年4月起所销售柳工挖掘机的大小动臂,实施3000小时的保修服务期限,赢得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赞誉。
再让我们回过头来回味一下“60年60品牌”组委会的颁奖词:以先进的现代化的品牌形象及丰富创意的产品和管理创新,带动了所属行业的产业升级;不断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创造了品牌鲜活的生命力,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衡量,柳工都足以担当这样的称誉。“从装备世界到装备中国”,柳工人毅然扛起中国机械装备业的大旗,依靠自主创新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中国机械行业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