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数据表明,我国出口筑底回升趋势已经确立。但出口部门能否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仍要取决于欧美市场的复苏程度、中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环境、国内经济增长态势以及国际市场贸易保护状况等因素。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自7月至9月,出口值已连续三个月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出口值自3月以来连续数月环比增长。二季度以来,沿海出口型企业开工率上升,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缺口。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和从业人员等分项指数继续走强。鉴于出口回升趋势和我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市场各方对出口接替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寄予了厚望。但是,咨询分析当前出口数据和走势,笔者的判断是,以眼下的态势,出口尚不足以成为未来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正处于筑底后的缓慢恢复过程中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为负。前三季度出口总值同比下降超过20%,虽然月度出口值已恢复性增长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千亿美元水平,但是要期望出口部门在年内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则出口部门必须在第四季度实现年度出口总值的大幅同比正增长。可是,9月出口环比增速虽然加快,进入千亿美元大关后,环比增速能否持续,却让人怀疑。9月出口同比依然呈现两位数的降幅,意味着出口并不能构成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于去年9月后出口基数大幅下降,今年9月后出口同比降幅将逐步收窄直至转为正值,但是转正幅度将成为市场观察的重点。
要知道,中国的出口受到国际经济体经济恢复程度的根本制约。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虽然澳大利亚率先加息,宣布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健复苏的轨道,但是,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缓慢,依然维持低利率水平不变,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在这些经济体中,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都处于修复过程中,信贷违约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依靠债务消费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恢复,对中国的出口构成约束。体现在中国的出口方面,则是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比降幅远小于总体降幅,其他收入弹性大的商品出口相对低迷。
而中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环境恐将进一步恶化。中国正面临空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首要针对目标。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正在密集发生且蔓延到几乎所有行业。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出口企业已经饱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困扰。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方面掩盖了上述因素,另一方面上述因素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摆脱衰退,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消减,上述三个因素正在卷土重来。国际市场上铁矿石、原油等资源商品价格正在不断上升;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加剧,来自国际社会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高涨;用工短缺形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质上是净出口的贡献,而当前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抑制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必须将进口因素考虑在内。在投资拉动下,大宗商品进口持续增长,在进口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大规模投资的持续,月度进口值有望超过出口值,形成贸易逆差。
显然,仅依赖直接出口,不能充分发挥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了直接出口外,出口部门的投资以及本部门劳动力的消费,也是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渠道。但是,当前出口部门主要利用现有产能,并没有大规模扩大投资。而且,劳动力正在回补出口部门的就业岗位,相应的消费不会出现同比增长。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