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5时10分,京沪高铁徐州段贾旺区境内引龙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轻伤。
这已是近两个月以来京沪高铁建设工地发生的第三起严重安全事故了。8月19日,位于上海金沙江西路近星华路处的京沪高铁六标十工区的一个10吨龙门塔吊被猛烈的大风吹倒,砸向20米外另一个塔吊的驾驶室,正在驾驶室内躲雨的4名工人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另有2名工人受伤。而在9月17日上午,位于上海北翟路上的一个京沪高铁工地内再次发生意外,一座脚手架突然倒塌,钢管重重地砸向地面,6名正在脚手架及周围施工的工人不同程度受伤。(9月18日东方卫视)
有一个背景插曲很值得深思。就在京沪高铁一连串安全事故发生前不久,8月5日,铁道部曾专门召开铁路建设工程质量电视电话会议,其起因便是缘于石太客运专线,在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了三起质量事故,铁道部显然是希望以此为契机,敲响安全警钟,铆紧安全之弦。从会议内容看,应当说不乏针对性,比如铁道部一再强调的标准化管理和责任细化制。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性,铁道部要求体现流程、标准和责任人三大要素的结合,以确保对施工过程所有行为的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明晰为:积极推广作业指导书和施工作业卡片,把质量责任落实到各个工序、各个岗位;同时要求标配和强配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做到安全监管的日常化、细节化。为此,京沪高铁项目部还专门召开了落实和动员大会,其口号是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大反思活动。
让人不得其解的是,“大检查、大反思”的现实结果却如此令人揪心。是检查、反思不彻底、不到位,还是会议式动员从来与日常管理落实存在着两张皮的“阴阳”悖离?亦或,在频仍的安全事故背后,实则潜伏着多重因素集汇的复合性诱因?在819施工事故后,有专家曾指出,龙门塔吊在轨道的尽头倾覆是一个极端“非常规”的事故,按理,轨道尽头应该安装止挡器,可以防止有轨吊车运动到轨道之外,这样即使吊车滑动,也不会出现倾覆。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并不艰深复杂的安全技术防范举措,不知是被有意还是无意地忽略掉了。其时,是否源于侥幸心理作祟?问题是,当极端天气骤然袭来,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理人员们,难道还在侥幸心理的驾驶室里惯性操作?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箴言,看来连其最前线最心脏部位的行业从业者们,都未曾全天候全身心地服膺。这真让人悲哀和不解。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调查,发生事故的龙门吊改造安装工程项目的协议方,并非最初媒体报道的上海铃木。该项目是由六标段十工区的施工方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与温州合力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签订的改造合同。此后,温州合力又将龙门吊的安装调试部分分包给上海铃木。在倒塌前,该龙门吊尚未验收交付。项目工程被分包,随之而来的,当然即是责任落实的被分包消解,安全要素的被分包消解,其后可控的安全监管实态也就风雨飘摇了。
随后的两起脚手架坍塌事故,竟然出现在京沪高铁这样的国家级重点建设工程中,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脚手架的使用和安全管理,几乎是建设工程的最基础性元件,它并不具有多么特殊和突出的技术性因素,只要符合《脚手架安全管理制度》、《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等基本的行业性规范,很难想象,它会一而再地导致类似堪称低级的施工事故。不知相关责任人、项目部管理者及监理人员,对此作何感想?
京沪高铁是举国关注的特大型建设工程,从它开工建设伊始,便成了媒体和民众持续追踪关注的焦点,而因其所代表的最新铁路建设技术水准和高科技含量,更被视作里程碑式和世界级的标志性建设工程,这当然是铁路人和建设者们的骄傲,但与此同时,建设者尤其是各项目方的管理者、监理人员,是否葆有同样国家级、世界级的安全责任意识、日常安全技术规范呢?京沪高铁不应成为责任事故频发的“京沪危铁”,与它世界级的技术水准、科技含量等建设硬件标配、超配的,应该是同样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建设安全水准、职业精神水准,只有当二者和谐无缝对接,京沪高铁的时代价值才会体现得更纯粹与全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