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三一集团与祖国同行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10-28 10:11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展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命运,也催生了日后三一这个被人称颂的工程机械王国。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展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命运,也催生了日后三一这个被人称颂的工程机械王国。

做改革试验田

1983年,中国处于波澜壮阔的转型前夜。27岁的梁稳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所属的洪源机械厂工作。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大学生是稀有人才,改革初期的新思想深刻影响着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敢想、敢闯。

洪源机械厂是当时一家令人羡慕的大型国有企业,但有着那个时代所有国企一样体制僵化的弊病。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厂里工作不饱满,效益也不好。梁稳根与同在厂里的唐修国、袁金华以及好友毛中吾等一批头脑灵活的年轻大学生,一起给领导上陈改革报告书,希望承包一个车间,推行改革,自负盈亏。但这个富有激情在当时却有些冒进的想法没有得到应允。

“与其医治一个有病的细胞,不如创造一个新的细胞。”梁稳根意识到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难度之大。几个昼夜思考下来,他得出结论: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就是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为改革开放做一个摸索。“成功了是一番贡献,失败了也是对这种改革做个警示,就像试验田一样。”

此时,经济体制改革掀起浪潮。1984年,中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中明确提出“要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大地上,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思想潮涌,三一创始人再也按捺不住了。

1986年,四个年轻人毅然向厂里递交了辞职报告。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他们甚至丢弃了能够确保口粮的城市户口,净身回到了农村。

“体面的国家干部不当,干起了个体户”,“兵器部(指其所属的洪源厂)不干,开起了‘小卖部’”……一边是国企的“铁饭碗”,一边是前途未卜的市场,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被指责为“不为国家出力”,“老是想着赚钱,满身铜臭”。梁稳根的父亲甚至拿着扁担追赶,要将儿子撵回厂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使一些物资开始市场化。顶着众多的猜测与不理解,四个年轻人开始自己创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贩过羊、做过酒、卖过玻璃纤维,但都失败了。

这并没有挫伤他们的锐气,改革的环境中一切都可以反复探索。看准市场,他们最终把创业的突破口定在特种焊接材料上。梁稳根的底气从来没有这么足过,因为四人中有三人是学材料专业的,干的是老本行,这块“石头”摸得稳当!1989年,四人用借来的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点燃了创业的第一灶炉火。这,就是三一集团的前身。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第一个产品——HL105铜基焊料终于生产出来了,并填补了省内的一项空白。当年9月,梁稳根收到了第一笔货款9000元。四人欣喜若狂,紧紧地抱成一团,热泪盈眶。

双进战略大转移

为使三一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并大展拳脚。放下家里一亿多元的摊子,梁稳根与后来加盟的向文波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市场调研。

九十年代初,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工程机械的民族品牌寥若晨星。心生苍凉之后,梁稳根“产业报国”的激情彻底迸发。与此同时,他透视到方兴未艾的现代化建设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的广阔前景。1994年,梁稳根果断地做出“双进”战略转移决策,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

从此,三一以自主创新为利剑,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前进,“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蓝图逐渐清晰地铺展开来。

1994年,三一重工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此后,国产第一台37米混凝土输送泵车、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产品陆续在三一诞生。凭借新产品、新技术,三一逐渐在工程机械国外品牌林立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并发起了一场挑战国外品牌的民族工业捍卫战。此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乾坤倒转,中国品牌与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由当初的10%与90%,变为90%与10%。

资本市场的风向标

三一没有就此停住前进的脚步,他就像一个急于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实力的年轻人,寻找着实现腾飞的突破口。

此时,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总体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国家资本市场的大环境趋好。而在三一所处的工程机械行业,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施行、西部大开发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景象。

梁稳根意识到,要成就伟大事业,单凭一己之力和当下公司的规模是无法实现的。智者善假于物,“构建一个全球的筹融资平台,借助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梁稳根将目光投向活跃的资本市场,他希望借上市为公司持续发展获得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并通过市场监督规范公司的运作和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2003年7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梁稳根敲响了三一重工挂牌上市的锣声,三一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民企上市公司。

对于企业而言,上市就像一个分水岭,成为三一再创业的开始。梁稳根勉励公司高管发扬“艰苦奋斗再创业”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再创辉煌。

随后,三一重工以责任之企,顶着各种舆论的压力,在争议中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的完美两级跳,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市场最鼎盛的时期,三一市值曾一度飙升至600多亿元,树立起资本市场的风向标。

独特模式进军海外

“如果没有国际化,三一最多就是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梁稳根曾话语严肃地告诫自己的员工。在三一集团的中期规划中,2012年要实现销售1000亿,而海外市场必须占到一半以上。

在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2001年11月18日,三一重工与世界500强——美国迪尔公司正式签定合作经销协议。2002年8月,4台三一PQ190平地机分别发往印度和摩洛哥,三一进军国际市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目前,三一成立了30个海外营销子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50个国家。

不满足于仅将销售环节延伸至世界各地,三一开始尝试在海外建设研发生产基地。2006年、2007年三一先后在印度和美国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下,国际市场依然处于蛰伏期,三一却选择在此刻迈出了其成长道路上最具挑战性的一步——1亿欧元投资德国建厂。这笔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被外界看做“全球经济危机中一个希望的信号。”

单刀直入的海外投资是三一不同于其它工程机械企业的扩张方式,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独特的国际化路径有效回避了海外文化、产能刚性和劳动法等方面的陷阱。

2006年三一出口突破一亿美元。2008年三一海外销售近5亿美元。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称,三一是湖南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典型,让湖南“走出去”战略出现了新的特点,站在了新的起点。

千亿目标开启新征程

时间从1983年走到了2009年,三一自主创新,探索民企的发展之路,就如“愚公移山”的歌曲中唱到,“开路难啦,行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时间的表盘上,有目共睹的是:2006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81.1亿;2007年,135亿;2008年,209亿。尽管遭遇金融危机,2009年三一集团预计仍将实现销售300亿。三一的中期发展目标是,2012年销售突破1000亿,争取进入世界500强。

三一的发展,势头迅猛。如果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解释一个企业的成长,跨百亿是企业财富数字量变的积累,攀千亿、打造世界级企业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质变过程。三一立志,要在5年内实现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时下的金融危机,没能困住三一的脚步,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政策,反而给三一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内修管理、外整市场,通过变革将制造打造成继研发与服务之后,三一的第三大核心竞争力。新的征程,三一再次扬帆起航、长风破浪。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