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卡特彼勒有限公司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联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09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称,近10年来,跨国公司对工业的市场控制程度稳步上升,平均控制率已接近三分之一,超过一般行业市场控制度的警戒线。目前,中国的外资企业达60多万家,他们主要通过市场控制、股权控制、品牌控制、技术控制等途径对中国的产业安全产生影响。(12月1日《北京日报》)
北京交大公布这个数据,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中的控制力已经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而且这些跨国公司并购的案例大多分布在盈利能力很好的制造业、流通业以及高科技产业。有数据显示,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55%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由跨国公司完成,其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
跨国公司凭借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获得了中国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空间。例如在中国汽车业,由于大量的所谓“合资”,现在国内很难看到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绝大部分都是“合资”的国外品牌,这些“合资”汽车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基本上是由外方说了算,这些车无论是品牌,还是核心零部件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与外方合作的中资企业却没有什么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当前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各个产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其用心是把中国各产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将来我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现在,“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企业的基本要求。
以世界装备制造业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例。2003年,该公司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全球的竞争性生产基地。2006年,一份卡特彼勒并购名单被媒体曝光。其中,厦门工程机械公司、广西柳工机械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公司、潍柴动力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都是其狩猎目标。
而在一份由卡特彼勒公司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它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它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它的全球战略;它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我国的生产基地。
观察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行为,我们就会发现,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首先注入其在中国的业务、技术和产品,打击跟进者,以图垄断中国相关行业,从而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性;其次,中国企业被卡特彼勒掌控后,其产品价格就会由跨国公司定价,进而形成垄断价格,这样往往损害国内相关企业的利益。
有专家在研究中国引进外资问题时得出结论,中国的外资对有效率的内资的比例在0.29和0.58之间。这样一个比例十分接近于目前世界公认的外资依赖国,如新加坡、荷兰和爱尔兰等。不过,其中区别在于,这些国家都是小国,容易形成外资依赖,而对于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比例达到这样的高度,却是反常的。即便是在经济更为自由化、更为开放的美国、韩国等国家,内外资比例也远低于中国。
我们注意到,所有发达国家的开放都不是自由开放,而是选择性地开放,其诀窍就是要别国无条件“自由化”以打开市场,而对自己的核心利益寸步不让。美国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敏感行业”实行最严格的控制机制,直至提交参众两院审查。俄罗斯规定数千家战略性企业及国家战略资源,决不允许外资染指。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
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引进外资政策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家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盘中餐,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跨国公司掠夺式的并购行为,各级政府不能大开方便之门。而应根据《反垄断法》和《国家安全法》等保护产业安全的基本法律,提高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关键行业的门槛,建立国家对外资控制行业资产的审查机制,特别要防止触及中国产业安全的并购案频繁发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