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底 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开工21项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12-10 10:43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的实施,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的实施,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和国家实施扩内需、促经济、保民生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势下,南水北调工程迎来了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新阶段。

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前期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了南水北调有关事项,并对前期工作体制进行了调整。自建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至2009年11月底,共审查批复设计单元工程初步设计报告49项,批复投资规模约891亿元。南水北调工程自2002年开工以来,已累计批复设计单元工程98项,占总数的63%,累计批复投资1295亿元,占主体工程投资的56%。

一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2008年10月第三次建委会召开以来,先后开工建设东线南四湖至东平湖段、济南市区段、刘老涧二站,中线天津干线、黄河北至漳河段以及黄河以南陶岔枢纽、湖北兴隆水利枢纽等工程24项,相当于前6年开工项目投资的总和。沿线各省市配套工程规划多数已经批复,北京、天津配套工程正全面建设。

在建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段泵站群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东线苏鲁边界工程、穿黄工程建设加快进度。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穿黄工程等控制性工程以及黄河北至羑河段、湖北兴隆水利枢纽等项目进展顺利,工程质量、安全处于受控状态。在一批工程项目完成进点和临建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工程建设规模正在继续扩大。

拉内需促增长作用明显。2008年下半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积极响应中央有关扩内需、促增长的工作部署,以“促进项目开工,保证工程项目又好又快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1000亿元中,安排国务院南水北调办14.74亿元。2009年新增1300亿元中央投资中,安排南水北调工程45亿元。截至2009年10月底,中央拉内需投资安排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开工21项,完工1项。

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45.9亿元,完成土石方34507万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浇筑856.7万立方米。

完建项目发挥明显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部分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并在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效益,为工程沿线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张状况,中线优先安排建设石家庄至北京应急供水工程。京石段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08年5月通过临时通水验收,9月18日开始放水,28日输水进入北京。河北三座水库累计放水4.35亿立方米。2009年夏天北京用水高峰期日耗水量达278万立方米,其中京石段供水170万立方米,达60%以上。京石段工程建成并通水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在中线全线通水前先期形成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新的通道和能力,将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状况,提高首都北京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北京也成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第一个受益城市。

2002年率先开工的东线江苏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济平干渠工程已完工并发挥效益。作为第一座开工建设、第一个完成并投入运行的泵站——宝应站工程于2005年10月完成试运行验收,并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投入里下河排涝运行,累计抽排涝水2.02亿立方米。济平干渠工程2005年12月建成并进行试通水运行,累计泄排涝水近15000万立方米,减少农田涝灾面积近20万亩次,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9月29日至11月18日,山东省利用济平干渠,从东平湖引水2297万立方米,确保小清河良好水质和充足水源。

东线江苏段刘山闸站、解台闸站、淮安四站输水河道、江都站改造等工程相继建成,并在当地水资源调配和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东线治污取得初步成效

治污关系东线工程的成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阶段就确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把治污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根据治污规划,江苏、山东两省分别制定了41个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对规划确定的治污项目进行了优化和适当调整,确定东线一期治污项目426项,其中工业点源治理214项、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155项、流域综合整治31项(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8项)、截污导流26项,总投资153亿元。

东线江苏、山东两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治污工作。通过强化领导职责、出台治污环保政策法规、签订治污目标责任状、加强监督检查等手段加大工作力度,并对沿线考核断面实行每月例行监测,定期公布调水沿线重点流域出入境断面水质和治污项目进度。沿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已基本按期建成,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及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营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中水再生利用得到加强,人工湿地示范项目初具规模。

针对不同区域治污特点,两省积极采取新的治污措施:江苏省将调水源头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江河道与湿地保护、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并在输水沿线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山东省结合南水北调沿线实际,逐步形成了“治、用、保”并举的一体化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思路,采取点源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措施开展工作;颁布施行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污染综合排放标准》,制定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并在东线工程黄河以南段实施生态补偿试点。

目前,列入治污规划的426项治污项目,除1项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外,已建成372项,在建53项,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达99.8%。其中26项截污导流工程全部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建成。东线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较规划前削减了80%以上,在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已有60%的断面达到水质目标要求,南四湖、东平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中线水质保护扎实推进

中线水质保护包括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和输水干线保护区划定。中线水源区规划范围涉及陕西、湖北、河南三省8市43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中线输水干线穿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16个大中城市。水质保护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艰巨。

为切实做好中线水质保护,在国务院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水质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依照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规定,结合中线总干渠跨省饮用水保护的需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文部署中线总干渠保护区划定工作,明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在中线总干渠两侧水质保护和管理上的任务和职责,建立跨省饮用水保护机制。有关部委组织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文件精神,在水源区率先实施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实施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

水质保护工作取得进展。中线总干渠两侧保护区划定正有条不紊推进。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编制完成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方案,并将其纳入全国和四省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管理工作之中。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进展顺利。近期水污染防治项目97项,建成10项,在建26项,已建在建率37.1%;近期水土保持项目781项,已建在建小流域治理393条,占规划治理690条小流域的60%。黄姜种植加工污染水源区水质的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黄姜加工产业政策、执行黄姜废水排放标准、加大黄姜加工及废水处理科技攻关,进一步减少黄姜种植面积,规范黄姜加工生产,帮扶黄姜产业向清洁化、无害化发展,有效遏制黄姜加工废水污染水源区水质的趋势。近年来,在水源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优良,一直保持在Ⅰ—Ⅱ类。汉、丹江上游陕西省水质总体优于Ⅲ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陶岔断面水质优良,为Ⅰ类。

移民征迁和谐有序

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是继三峡库区移民之后,国内最大的移民工程。征地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移民征地涉及搬迁人口约44万人,生产安置人口57万人。其中,丹江口库区规划搬迁建房人口33万人,规划生产安置人口27万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工程沿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征地移民工作摆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推动工程又好又快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干线征地拆迁方面,沿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以国家征地移民政策为依据,以落实省级政府负责制和建立协调机制为手段,以加快推进东中线征迁工作为重点,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建设良好环境为保障,不断推进征地拆迁工作。截至2009年9月底,东、中线一期干线工程累计完成征地20.64万亩(其中永久征地11.77万亩),累计搬迁3.7万人,生产安置9.6万人,搬迁工业企业621个,改移专项设施3705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穿越城市多,其中河南焦作市区征迁任务十分艰巨。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焦作市委、政府的有力组织下,焦作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举全市之力,与城市规划改造相结合,在南水北调征地搬迁费用的基础上贷款22亿元用于征迁补偿,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入户到人,深入做好群众工作,扎实推进征迁建房工作,涌现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营造了和谐搬迁、团结建设的良好环境。

丹江口库区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丹江口库区移民方面,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使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加快丹江口库区移民实施进度,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安排部署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试点工作,计划2009年底前完成河南、湖北两省3县移民搬迁安置2.3万人。2008年11月份,启动移民试点工作。两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完善措施,扎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全面完成1.1万试点移民搬迁工作,湖北省首批移民也已顺利迁出。当前,迁出地及安置地周边社会稳定,移民群众喜迁新居,对生活、生产安置满意充满信心,全社会关心和帮扶移民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