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2010年3月将开始试运行。交通服务:搞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周边路网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与国内外紧密联系的交通功能,建设商务中心区内外便捷、顺畅、安全的交通网络。
目前,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2010年3月将开始试运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庞大建筑群拔地而起,越来越引起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人们不禁要思考和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一个庞大工程的建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将具有怎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贯彻中央精神,高瞻远瞩,最近作出的建设虹桥商务中心区的决定,就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航空、高速和城际铁路、磁浮(预设)、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和换乘枢纽,是上海面向长三角区域和国内外的门户,是上海功能性的地标建筑。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为满足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上海经济发展战略重大调整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必将带动虹桥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大虹桥”―――虹桥商务中心区及其周边辐射区,成为未来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心之一。它的建成不仅把上海和长三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通向全国和世界,而且根据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逐步开发为一个重要的商务中心区,成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拉开“大虹桥”商务区建设的序幕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的目的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使远距离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以共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并实现多种换乘方式自由选择和短距离换乘的便利。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它的第一部分是铁路站,它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客专等的始发站和终点站,总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个足球场的面积。虹桥铁路枢纽站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投入使用。它的第二部分是虹桥机场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西航站楼、第2条跑道、西货运区及其他配套工程。鉴于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的不同定位,虹桥机场以起降国内航班为主。它的第三部分是城市交通枢纽,该枢纽将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2号、10号、13号,再预留2条)、20多条城市线路公共巴士、磁浮交通(预设)以及20多条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长途汽车,还有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现代化大型城市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的客货流规模预计将达到:机场吞吐量3000万-4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00万吨和飞机起降量30万架次的需要;铁路、磁浮到发量1.2亿-1.4亿人次/年;高速巴士1000万人次/年。预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人流集散规模为110万人次/日左右。
以方便快捷、安全顺畅、舒适亲切、高效运行为基本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了功能性、先进性、经济性、前瞻性要求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将成为上海21世纪人性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标志,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龙头。它不仅可以直接服务世博、拉动内需、扩大就业,还将使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及广大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必将强有力地带动整个“大虹桥”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经济社会意义。“大虹桥”将成为上海新的西部经济中心,进而使上海和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未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的建成又将进一步推动和扩大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日益拓展,配置资源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上海有基础也有条件逐步建设成一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跻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是为适应和满足这一需要而开发建设的。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视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区域时指出的,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换乘功能,更在于是否能建成一个新的现代化服务集聚区。在这个地区建成新的商务中心,使其成为面向长三角的总部经济聚集地,成为城市新的商务活动聚集地,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亮点。它的建成必将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规模宏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必然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必须从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研究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分认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影响,为枢纽地区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确立明确的功能定位,同时也为下一步枢纽区域开发明确方向。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拉开了“大虹桥”经济社会开发建设的序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即“大虹桥”,包括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本身及其周边地区,共26.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以及60平方公里的辐射区,这个区域不仅将形成上海发展的西部重心,而且是整个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由此,有必要明确树立“大虹桥”的概念。
“大虹桥”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虹桥商务区的建设,是上海经济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一个新的重大举措,将改变上海经济发展布局,形成新的西部经济中心,进而促进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虹桥商务区的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从而确定了“大虹桥”新的战略地位,赋予其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内涵,发挥其强有力的集聚、辐射、结构调整和文化融合的新作用和新功能,增强上海和长三角的整体竞争力。
建设虹桥商务区有良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上海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大虹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它不仅紧密连接苏浙,并可以更好地集聚大量长三角区域民间资本,从而有利于民间资本向更高层次发展。上海良好的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不仅是虹桥商务区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可以通过虹桥商务区服务于长三角的发展。
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理念
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理念体系是它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和指导思想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它的交通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它的开发建设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开发建设的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的全过程。它的内涵随着开发建设的进展和经验的积累,日臻丰富和完善。
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的理念应当是: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建设有利于商务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逐步建成上海高起点、现代化、具有国际水平、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形成上海经济发展的西部中心,服务长三角,促进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实现长三角共赢共荣。
要突破单纯按行政区划思考问题的传统思维模式,依据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逻辑,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在规划、体制、机制、运营诸多方面谋划大手笔,做大文章,形成“大虹桥”鲜明特色。
“大虹桥”经济开发的功能定位是:建设虹桥商务区,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信息业,面向长三角,成为上海与苏浙经贸交流的新平台,进而向长江流域延伸,并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和最先进的服务产品向国内转移,从而有力地促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虹桥”开发建设的科技内涵:
“大虹桥”的开发建设要全面体现21世纪最先进的高科技成果。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和各类建筑广泛采用节能和低碳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以高科技引领和打造现代服务业。“大虹桥”要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科技研发中心。
“大虹桥”开发建设的经济内涵:
打造直接服务于综合交通枢纽的相关产业中心。发展维护空港、铁路站场及其他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配套产业;为百万旅客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包括票务中心、零售、娱乐、商住、餐饮、旅游等。
打造长三角协作园。通过总部、商会、驻沪办等的集聚,形成长三角协作平台,带动相应的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打造国际会议中心。配备现代化的、专业型的各种国际会议设施,包括配套的产品展示与采购、会议、住宿、健身与休闲设施等。
打造现代物流信息集散中心。包括物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
“大虹桥”开发建设的文化内涵:
打造促进虹桥商务区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在思考和规划“大虹桥”开发建设时,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文化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最具潜力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大虹桥”开发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上,着眼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海派文化与吴越文化有着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迅猛发展,使吴越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在改革开放中,中外文化在这里进一步交汇。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由于它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苏浙沪在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将进一步融汇于虹桥,从而形成“大虹桥”文化。
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大虹桥”文化,对于提升“大虹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其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上看,苏浙沪在经济发展上一向有着密切联系。近30年来,这一区域的发展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今后,“大虹桥”的开发建设,会从规模、范围、内容、方式各个方面,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大虹桥”开发建设的社会内涵:
“大虹桥”的开发建设将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范围,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吸纳大量人才,必然要求提高社会劳动力的素质和提升社会劳动力的层次,从而改变区域的社会成分、社会结构、社会布局和社会功能,和谐社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崭新的课题。要在“大虹桥”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繁荣、和谐、人人心向往之的社会环境,使出行者可选其乘,就业者可谋其位,居住者可租其屋,投资者可谋其利,创业者可展其图。
“大虹桥”的建设开发具有深厚的科技内涵、经济内涵、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有力保障。
“大虹桥”开发建设的服务功能:
国内外商务中心区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为保证各项商务活动高效顺利地开展,虹桥商务中心区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其各项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立足生态优先,实现现代商务与自然环境的良好融合,打造绿色虹桥。
政策环境: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进行开发和管理,制订具有吸引力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进行规划和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开发建设模式,为投资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务。
交通服务:搞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周边路网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与国内外紧密联系的交通功能,建设商务中心区内外便捷、顺畅、安全的交通网络。
信息服务:建设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和卫星通信系统,保障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需要,以适应网络经济对现代商务区的要求。
生活服务:建设并完善充满人性化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
文化服务:构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多元文化交汇,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实现商务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虹桥文化。
虹桥商务中心区发展的战略目标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虹桥商务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六个一体化”,即多种交通方式运营的一体化、虹桥和浦东两个机场的一体化、交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一体化、服务世博和世博后长远发展的一体化、虹桥和周边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实现多种交通方式运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要实现多种交通运营方式的紧密衔接和顺畅运营。由于我国各种交通方式分属于各系统和部门管理,其规章制度、标准、标识是各自独立制定的,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实行规章制度、标准和标识的协调。在分别施工的过程中,要进行密切的统筹、协作、配合。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更需要有统一的指挥,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进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将行政管理职能和市场运作机制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现虹桥和浦东两个机场的一体化。上海在其“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采取浦东机场以国际航线为主、虹桥机场以国内航线为主的模式。在两个机场之间尽快建设高速交通通道,充分整合两场资源,使虹桥机场具备浦东机场城市航站楼的功能,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将虹桥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成浦东机场的中转处理中心,让长三角地区的部分散货可以在虹桥物流园区内完成浦东机场的货物交运业务。从而,实现虹桥和浦东两个机场的一体化。
实现交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一体化。枢纽的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枢纽的交通功能和经济功能紧密结合,实现一体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腹地的优势,将会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上海城市功能向高层次、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空间,成为上海西部经济中心崛起的新引擎,树立中国高端商务区的新标杆。
实现服务世博和世博后长远发展的一体化。世博会期间外地客流主要使用三种交通方式:飞机、铁路、高速公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以让来参加世博会的旅客都能够非常便捷地换乘城市各种交通工具到达世博会场。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参观者可以实现当日往返;非长三角地区的参观者也可以“住在苏杭、当日往返”。这会大大减轻上海旅店、交通、服务业等的压力,使世博会真正办成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盛会。世博会结束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功能和经济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上海建设交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和长三角及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实现虹桥和周边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周边城区(闵行区、青浦区、嘉定区、长宁区等)为虹桥枢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虹桥枢纽和商务区的建设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力提升周边城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力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带动房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虹桥和周边城区的共赢局面。在实现虹桥和周边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协调和处理好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实现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而达到“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为长三角的经济繁荣和结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使长三角城市群产生“同城效应”。高速、大容量、便捷的客运通道通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快速连接、集散人流,将令上海与其周边地区不同空间的城市处在同一“时间序列”之中。实质上,它在驱动区域同城化的同时,还将改变长三角经济格局,大大缩短二线城市与区域中心的距离。汇集多条区域铁路线路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促使枢纽区域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中心。将加快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进程,建设畅通、便捷、安全的区域交通以及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互通、互联、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体系,健全公平、开放、统一的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为实现“六个一体化”,必须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和要求。据此,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协调好上海市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系;从上海服务长三角战略的高度,协调好上海市和长三角各省、市、地区的关系;从上海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处理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周边区县的关系,以达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谐共赢的目的。
在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中,要着力处理好下述三大关系:
与已有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关系。虹桥开发区是外资企业进入上海的窗口,而大虹桥商务区则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门户。两者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一个整体。虹桥商务中心区的开发,要充分借鉴虹桥开发区的经验,引入虹桥开发区的政策和机制。
与上海市中央商务区之间关系。浦东新区作为中国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人民广场地区作为行政、文化、商业中心,虹桥商务中心区将作为现代商务和物流业中心,直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与中心城区和浦东地区错位发展、相互补充。
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虹桥商务中心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交通、交易、交换、交流的服务平台。虹桥交通枢纽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便利性,有助于积极促进长三角地区企业向国际发展。虹桥商务中心区将在两个层次上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一是在物理上提高了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连接能力,加速和扩大了人流和物流在整个区域内的流动。二是增强区域内的商务关系和活动,进而向内地和世界展示、推出长三角地区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服务长三角的虹桥商务中心区的发展,将上海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一体化,从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新形势下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作出贡献。
处理这些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赢共荣。
“大虹桥”的建设对上海来说是全新的事业,虽然有国际国内各种商务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商务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面临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虹桥”的定位和内涵必然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崭新的内容。为此,“大虹桥”的开发建设必须进行模式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功能创新。所有这些创新,最后归结为一点,必须冲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首先大胆地进行思想创新。
“大虹桥”的建设和发展要有缜密的全面科学规划,高起点、高层次、分阶段地推进,逐步改变上海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新繁荣。
相信,“大虹桥”定将成为上海和长三角腾飞的彩虹之桥。
(执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惠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聪、中国科协研究员丘亮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