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视为“山东制造”代表的机械行业正酝酿着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记者从省机械工业协会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带头探索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生产模式待转变
作为“山东制造”支柱的机械行业,截至目前已经全面回暖,经济效益等指标已经达到了金融危机前水平,成为“山东制造”的一大亮点。2008年1~11月,山东省机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75%,比全国同业(增长14.09%)高6.66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30.46%,比全国同业(增长22.81%)高7.65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三项指标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全年共完成技改投资2012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0.9%。这是山东机械工业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
“济南二机床”、“法因数控”、“烟台冰轮集团”等通过成套设备,实施为用户“交钥匙工程”。作为成套设备输出方,他们负责工程设计、建筑施工设计、设备制造和订货、安装调试,以至人员培训、生产操作指导及全部技术工作,等于说是工程内容全部完成后才把工厂的“钥匙”交给输入方,输入方打开厂房“大门”,就可以立刻开工生产,客户得到的是方便,企业得到的是核心竞争力。
潍柴控股公司、济南复强发动机公司开展发动机再制造业务,由此带来了一种新的低成本制造模式。
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刘卫东表示,在行业整体向好的同时,我省还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事实上,刚刚过去的2009年,山东机械工业企业在扩大规模、兼并重组方面频出大动作。五征集团重组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由潍柴控股集团、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和山东汽车集团三家企业全部国有产权和山东德工机械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而组建的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拥有香港和内地4家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为打造我省机械工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了可能;福田雷沃投资11.7亿元在黑龙江建设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农机具生产基地;山东华兴集团在博兴投资30亿元上马了占地约1500亩的项目集群,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82亿元;华东重工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刘卫东说,通过兼并重组,使主机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的转变,专业化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和产业聚集的方向发展。同时,山东还将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中小机床、商用车零部件、农业装备等产业基地申报全国机械工业产业区域品牌认定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制造业需转向服务型
“制造业正孕育着一个根本变革,那就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山东省机械工作会议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建议山东应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朱森第说,从世界范围看,随着产品的生产变成大批量定制方式,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也包括围绕产品生产的各类服务。
服务产生效益。目前,在制造业发达国家,以制造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模式已经占到服务领域总额的50%以上,成为引领制造业升级和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不只想做一个销售公司,还想做一个服务公司。”法因数控公司董事长李胜军说。
“这些企业通过积极的探索,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我省机械工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省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刘卫东表示。
产业链支撑“山东制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市场,才能拉长产业链。”省经贸委主任李书绅代表对记者说,“有的时候一个大项目就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电子家电、石化、汽车、钢铁等产业的带动能力都在10倍以上。”
珠三角、长三角的制造业曾让山东羡慕不已,但要打造制造业强省,沿袭两地的路子却难以走通。广东的制造企业毗邻相连,互相配套,而在山东,这种配套能力还显得太弱。
业内专家指出,山东工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制造业的差距就表现在区域产业互补性差。现在的工业园区多为政府主导,数量过多,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区域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更减弱了山东的区域优势。因此,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功能定位,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打破行政区域概念,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增强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能力。
打造制造业强省,仅有传统产业和产品是不够的。采访中,许多经济界代表、委员认为,要打响“山东制造”,首先要提高产品和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这就需要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群的同时,更要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该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逐级推进,发挥“马太效应”,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吸纳生产力要素,通过提升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打造制造业强省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而今,规划已经制定,产业正在崛起,各地纷纷发力。我们分明看到,一个东中西联动、阶梯式推进、高精尖辉映的新型“山东制造”正向我们走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