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3年造车历史的吉利,要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收购协议的签署仅仅是一个开始,这起商业联姻还将面临诸多考验。
3月30日下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在北京回应了社会关注的相关问题。
收购和运营资金从哪里来?
中国首位研究汽车产业的应用经济学博士乔梁对于此次收购的资金问题也表示担心。他说:“目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吉利的财务链条,收购是要拿出真金白银的,希望吉利自己能解决资金问题,而不是把这种融资风险转嫁给地方。”
对此,吉利集团副总裁尹大庆表示,此次的买价是18亿美元,还有后期运营的流动资金,大约在27亿美元以下。这些资金一半是在国内融得的,吉利占51%以上;一半资金是从境外融得的,来自美国、欧洲、香港等地。
对收购资金问题,李书福表示,大家首先关心的是钱的问题,其实沃尔沃这个轿车公司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福特选择沃尔沃新的东家有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吉利通过努力获得了竞购资格。
经济学家马光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花了18亿美元,目前沃尔沃还处于亏损中,要使沃尔沃扭亏为盈,吉利还需要投入16亿到20亿美元流动资金。
李书福表示:“现在想来投资的人很多,我们并不是谁的钱都要,还要看合作的长期性、持久性怎么样。”
“硬通货”能否买到“技术提升”?
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将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吉利能否消化吸收沃尔沃的“核心技术”,花钱能否买来技术提升?此外,沃尔沃与福特有些车型是共用平台,而且有些技术是通用型的,吉利收购后,如何处理相关知识产权?
李书福说:“吉利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世界顶级的豪华汽车公司,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买来的这个公司是苍白无力的。福特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通情达理,我们是很满意的。”
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参与了知识产权谈判。他表示,知识产权问题在谈判过程中是谈得比较艰苦的,最后结果也是双赢的,否则不可能签约。
赵福全介绍,吉利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是整个知识产权谈判的核心。吉利作为沃尔沃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安全和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先海认为,中国此前的合资模式使得许多世界名车实现了国产化,但遗憾的是不拥有知识产权。吉利这次收购至少给企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至于消化吸收到什么程度,还有待时间检验。
乔梁也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吸收。“汽车产业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能否吸收核心技术,要看吉利有没有准备好。虽然吉利此次收购团队比较强大,但主要还是吸纳了资本运作人才,对于今后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等问题是否也在同步准备推进,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吉利曾经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独立自动变速箱公司澳大利亚DSI公司。“中国没有一家汽车公司掌握自动变速器,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后,从研发到制造,一下子在全球领先了。吉利此前的收购,也是纯技术收购,给此次并购积累了经验。”李书福说。
李书福表示,沃尔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跟奔驰和宝马相比,规模不足。但沃尔沃研发投入应该与奔驰、宝马差不多。因此它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由于相对规模比较小,每一辆车的成本就比较高,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些技术充分发挥,扩大销量,摊低成本。扩大规模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收购之后,能否消除文化“冲突”?
一些业内人士担忧,两种管理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会不会难以兼容?吉利和沃尔沃除了汽车制造外,在文化背景、管理模式、人才配备等方面差异很大。如今沃尔沃要纳入吉利麾下,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环球财经》杂志总编辑向松祚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失败的很多,李书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特别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如何实现转化。沃尔沃作为福特旗下的知名企业,有许多欧洲和美国的特点,能否被吉利消化吸收还是个悬念。
李书福认为,文化冲突也好,工会难缠也罢,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怎样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发展起来什么事情都好解决。“文化差异如果引导得好,会有很大能量,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同一个家族内部通婚,会生出痴呆儿,企业也是这样,混血的基因会更优秀。”
李书福说:“今天的吉利,员工来自几十个国家,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在吉利工作,而且工作得很好。所以我想,亚洲和欧洲,吉利和沃尔沃,虽然距离远一点,不是不可以互相融合。借鉴吉利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的经验,完全可以和沃尔沃之间进行讨论,寻找出一种好的管理方式。”
另外,吉利收购沃尔沃过程中曾遭到工会方面反对。李书福表示,不能把工会看成是对企业管理的一种破坏,要让工会支持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重要的是与工会取得良好的沟通,听取工会意见。
李书福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绕不开与工会的接触。“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