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转变发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0-05-18 08:50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构成新的制约和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构成新的制约和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一是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不可持续。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

2009年为46%。高度的外贸依存度,蕴含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外需急剧下滑,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必然失衡。二是外延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目前,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2008年,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业产品有210种,工业品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达12.7%。但我国工业总体仍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推动增长,资源环境难以支撑。

工业消耗能源占全国的71.3%,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占全国的86%和38%。2009年,全年进口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0%左右,石油进口也超过了一半。如果不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将无法有效应对国际挑战,也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拖得越久,代价越大,回旋空间越小,道路越艰难。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全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进入到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及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

首先,要贯彻扩大内需为主,尤其是消费拉动发展的方针,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

扩大消费从根本上讲,要大力调整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就工业经济讲,当前,一要以继续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为重点,突出抓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二要坚持把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作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着眼于完善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切实增强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培育和扩大汽车、家电、农机以及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消费热点。三要引导企业以质量、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创造消费。抓住3G发展、三网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

其次,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调整投资结构,注重内涵式发展,要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技术改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找准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重视新型制造工艺、流程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全面实施产品单位能耗、物耗及排放对标管理。实施高差别电价等限制措施,控制限制类、淘汰类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推进节约生产、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发展低碳产业,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另外,要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优化提升先进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抓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从行业、企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实施钢铁、石化、有色、消费品等传统产业“两化融合”和提升专项工作。

发展“物联网”,促进“三网融合”,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试点,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统筹推进社会信息化。推动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强化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加强军民用工业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统筹衔接。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调整优化能力布局,提升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保障水平。推进市场化运作,鼓励符合要求的民口企业进入军工行业,支持鼓励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结合。

此外,还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历史经验表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兴技术,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新兴产业。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整合资源,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力量突破若干新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及共性基础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引领现有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新兴产业要注重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密切结合,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力度,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样新兴产业才有基础,也才能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设备制造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物质基础。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设备、重大节能环保与资源开发设备、新兴及国防产业专用支撑设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成套设备、智能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等。

积极促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要发展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至工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支撑作用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政策支持,培育市场,拉动消费,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李毅中作者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