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后,让迷茫的民间资本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也有些民资代表人还有疑虑。他们既担心“新36条”得不到落实,也担心在落实过程中,发生方向改变,带来惨重损失。
“新36条”的出台,并非是孤立的应急之举。结合本次严厉的楼市调控来看,决策层的思路十分清晰:开放诸多经济领域,吸引民资进入,可吸引泛滥的游资,对楼市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发展国内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民有资本的灵活敏锐的特点,是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一步能顺利完成,则可使民资的从业人员数量和收入大幅增长,促进内需,完成经济平稳转型。
但是,转结构、促内需、平楼市这一箭三雕的策略能否完成,关键点的确在落实与政策稳定性上。就这一点来说,民营企业家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2005年,“新36条”的前身“非公经济36条”出台。在本质上,“非公36条”针对所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而“新36条”针对民间投资,前者的范围更为广阔,如能得到落实,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结构应该会有较大的改善。但是,在“非公36条”出台后的第二年,具有同样政策地位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
这这种掣肘下,据东方证券统计,截至去年年末,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并且,垄断性行业的民间投资比重过低。2008年私人控股投资占投资总额比例,按行业划分为:电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12.87%,金融业9.4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9%,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18%。“非公36条”并未得到真正意义地落实。在这几年“油荒”期间,总是能听到民营油企进货无门、石化巨头趁乱并购的新闻,“非公36条”被称为玻璃天花板,看得到,却过不去。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策的频繁变动也令民营企业家心有余悸。2009年,山西省推进煤矿业的兼并重组,民资全部被清理出行业。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一位煤矿老板说,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出台,他再也不敢投资这种政策特别鼓励的产业了。“谁能保证类似的现象不再发生?在某些行业需要大规模融资的时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一旦民间资本进入以后就开始设置经营壁垒,甚至关门打狗?”
民资在经济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是“新36条”落实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张朝阳作为互联网创业的元老级人物,今年2月呼吁“政府应该放下很多亲自参与竞争、与民争利的举动,把主要精力用在保护公平竞争上来”;中国彩电业在多年低利润生存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互联网电视的契机,却因为部门利益保护,导致迟迟无法展开手脚;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新36条”仍然无法给民营资本完全的信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