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月底下月初,中国外贸转型的战略报告或将发布,这是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中的又一标志。
我们关心在这一战略调整背后中国外贸将经历怎样的变化,更关心众多的外贸企业是否准备好迎接调整,他们如何看待这样的调整。
记者自上周开始在众多的外贸企业走访,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以此,为读者呈现中国外贸最真实的图景。
一栋栋紧密而无处不在的两三层的厂房,无数从港台、日韩远道而来的人们——过去略有积蓄、或者在本国刚刚变得不像是穷人。
它们和他们,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农民走出家门,创造了东部沿海崛起的经济奇迹。
三者之间谈不上谁成就了谁。
三十年的时间,盖房子的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在境外刚刚脱贫的人变成了首屈一指的富人,唯一没变的是中国农民的工资。
于是,没有改变的那些人退出了,他们决定退回到原来的位置。
发生变化的人带着厂房追过来。
他——农民工样本
纵向的变化是群体性的,横向的变化发生在个别人身上。
在众多本不该发生改变的人群被抛向“巨变”的过程中,王伟(化名)是一名成功者。
1990年,成绩突出的王伟高考意外失败。
放弃复读,他从家乡江西到珠海打工,在一家澳门企业的车间做工人,薪水在300-400多块钱,“当时进厂甚至还要找关系,因为这个工资水平是高出当时的平均薪酬的。”
4年后,王伟做到了总经理的位置,薪水也随之涨到了每月2万元,当时做得好的工人也能拿到2000多块钱了。
“我们班考到人大的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商务厅工作,这时的工资是1500块。”王伟回忆着。
1995年,有了一定积累后,他开始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厂和皮具厂。
“说实话,这么多年过去了,工人的工资真没怎么涨。”现在是2010年的6月,王伟说,眼下即使做得好的人也很难有他们那时候的机会,拿着几十万就创业了。
而就在这个月初,经历连续跳楼事件困扰的台湾富士康决定,自10月1日起,对深圳地区各厂区经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的标准薪资再度调升,加薪幅度听起来高达66%,每月的工资才达到2000元。
这也就意味着,未调薪前或者仍未调薪的工人一般是2到5块钱一个小时。5块钱在20年前够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费,但在珠三角这个高物价的今天,还能买到什么呢?
同样是老板,王伟并不特别反对给工人加薪,“再不调整分配,社会肯定会出现更大的问题。”他深有体会地分析。
但是,作为低利润行业,在这片各项成本都较高的土地上,给工人加薪后自己真的又不剩什么了。
这也是东莞正在“变脸”的主要原因。
东莞——转移样本
进入东莞,从高速公路两边开始,到市中心,或者再到周边的某一个镇,密密麻麻的矮层工厂,爬满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
从樟木头到松山湖,像是一部历史,记录了老工业区到现代工业园区的发展。
走在大街上,王伟告诉我,现在这里消失了一批小餐馆、电话亭和小食品店,清静了不少。一场危机过去,走掉的工人没有回来,死掉的几十万家工厂也没卷土重来,顺带着这些寄生行业也都消亡了。
王伟说,去年这里关掉的大小企业有20万家,现在稍稍恢复了一些,差不多是2008年下半年危机刚刚深入时的水平。
东莞是否能恢复到“天花板”谁也说不清,即使复原,肯定也是换了另一个样子。这种变化不是悄悄地,而是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着。
王伟的工厂帮几个国际知名的品牌做代工,本来设在云南,去年在东莞又新设了厂房。
“朋友都说我疯了。”王伟描述着自己决定设厂房时的情形,“其实我这边厂房并不大,可以容纳500人,现在有300人左右。我也不准备再扩大规模。”
现在的订单情况这么好,为什么不再扩大?
“扩大也不是在东莞。”王伟说,“我只是想把东莞的这家工厂作为一个窗口,接单、小规模的生产,作为采购中心和物流集散地,大部分的订单还是会拿到云南的工厂生产。”
王伟选择了与同行相反方向的动作——东莞大部分工厂在向内地转移。
“主要是用工成本导致的。”王伟说,为了确保招到工人,他给的平均工资是2000块,“按这个价钱,我这边现在是赔钱,最多是保本。但是我云南那边的工厂在盈利,用工大概是每个人700-800元,加上运过来物流的成本,基本上还有20%-30%的利润。”
事实上,他的大多数同行目前转的只是车间,也就是需要普工最多的这部分,其他的部门还都保留在这边儿。
这边的产业配套和地缘优势一时间还是难以替代的,这也是王伟在这边还要设厂的原因,即使是新创业的工厂,设在内地,在这边也还是要挂靠在一个大企业的下面。
有一些实力的企业,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前方是采购中心和物流集散地,内地做大车间。
30年前全中国的农民向沿海涌入,现在方向逆转,工厂开始追着价格低廉的工人跑。
东莞越来越像一个前方办事处,类似若干年前的香港。
“5~10年内,东莞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这个样子,整个珠三角可能都会是这种模式。”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综合科科长杨荣告说。
回到中西部?
若干年前,中国政府就提出过东部沿海产业升级,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但直到危机发生前,也只是口号多,行动少。于是有学者提出,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过于理想化。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转移不得不发生。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
国际贸易的地理效应决定了,中国的东部地区有贸易机会,海洋运输成本是最低的,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没有贸易机会。迫使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只会破坏中西部的环境,因为中西部的环境自净能力很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
农民工短缺重要原因是工资偏低,劳动条件比较差,这也反映出农村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招工难会常态化,将会加快中国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但西部地区对承接产业转移意见不一。
广东省外经贸厅办公室主任熊海涛:
低端产业的离开,会倒逼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珠三角工人短缺,缺的是普工,并不缺技术工人,而且一些大的公司都表示,会继续加大在这个地区研发部分的投入。这些原则上都会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