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久前随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湖南调研了解到,2009年,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两家湖南企业的专利申请,已占入围全球工程机械前五十强的8家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总和的66.6%。今年以来,势头不改,依然强劲。
与知识产权积累同步,目前,这两家企业几乎瓜分了国内建筑工程机械装备市场的90%以上。
先后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湘企,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工程机械领域国产替代进口的跨越。现在,他们已放眼全球,进行大量国际专利申请加速走出去。
境外参展胸有成竹
今年4月,在德国慕尼黑工程机械宝马展上,三一重工接到德国企业非常正式的侵权指控律师函。但三一重工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刘永红坦言:“我们并不着急。”
何以不着急?因为胸有成竹。一是对自有技术有把握,二是为参展,早在一年前,由三一重工知识产权部牵头,即对所有参展设备进行专利风险分析。
三一重工知识产权部部长陈路长介绍:“通过分析,对可能在德国引发风险的几个产品,我们主动更改设计,并向德国法院提交了当地律师出具的不侵权防御性声明,还聘请当地律师现场服务,以应对突发风险。”
参展期间,周五收到律师函,要求在周六答复,“我们所有相关不侵权文件早已准备好,在内部简单讨论之后便答复了。”陈路长说。
此举很好地维护了三一品牌形象,也维护了中国企业形象。据介绍,争议涉及的设备有的价值高达3000多万元。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三一时叮嘱三一创始人“加强专利申报,制定专利保护战略”。事实上,从那时起,三一重工的知识产权就驶上快行道。
至今,三一重工累计申请专利2226件,授权专利973件,核心专利300余件,年平均增长率达50%。与此同时,三一累计申请注册商标957件,其中国内471件,国外486件,申请注册商标的国家及地区达140个。
2009年,三一重工成功对3家涉嫌侵权企业进行维权。同年,三一重工与奔驰的三叉星商标之战,也在英国胜诉。
2009年12月,三一重工被评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这是湖南、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跟踪专利实现超越
世界上95%的创新成果,在专利文献中都可以找到。记者看到,重视专利信息,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湖南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
现在,三一重工不仅拥有先进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及专利分析系统,而且专利预警体系也已建立。收集适时专利信息,并进行相关分类、申请人、侵权、引证、专利地图和专利技术分布图分析等,不但了解竞争者的动向,指导研发,而且对影响公司发展的专利信息,能够预先制定应对方案,给公司决策层发出警告提示,尽可能地将可预见的侵权纠纷消灭于萌芽状态。
脱胎于国家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曾经并不重视知识产权。“3万元卖出一张图纸,结果人家做出产品卖80万元。那时,我们对偷图纸等行为打官司,也就是为了出口气。”中联重科总工程师许武全回忆说。
这些年情况已大不一样。许武全说:“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教育之下,公司的知识产权意识大幅提升。2009年较2007年专利申请增长率达335%。”
为加速超越,公司大投入,建立起了一个包括81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几百万条专利信息的专利信息创新平台,并购买年度账号,开通了国际顶尖的专利数据库———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打造公司知识产权信息化环境。
适时的专利跟踪、检索与分析,在科研项目研究、专利申请、产品参展、产品出口、行业战略分析等方面,都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比如,针对要出口到美洲的轮胎吊,中联重科全方位专利检索,确保无风险才出口。今年在参加德国环保IFAT展前,对洗扫车和下水道综合养护车等产品进行检索,提前规避纠纷。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湖南工程机械制造业崛起的有力一臂。
呼唤知识产权人才
2010年三一重工预计销售500亿元。中联重科也正在向年销售过千亿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军。
面对不断上坡,面对国外强手,刘永红始终怀有危机感。他称自己还是“一身冷汗”,因为企业的专利数量还不多、范围还不大、质量还不高。
许武全也表示:“知识产权我们做了很多,但我们认为还是不够。”
有数据表明,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目前申请专利不到3000件,在国内占有一定优势,但与日本小松机械的2.5万件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1.5万件相比,差距明显。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在思考。目前,他们感到最为棘手的是缺少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迫切需要懂技术又懂法律的专利工程师,懂国际规则的更是奇缺。
据悉,湖南省已启动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目前在读人员达150人。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全部按市场需求进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