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球规模排名第二的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展正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参展的一些上海及周边地区工程机械制造商谈起发展前景,几乎都面露喜色,但说到困难,“用工荒”似乎都令这些企业颇为头痛。可见,“用工荒”已经蔓延到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很多领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块心病。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上海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其突出表现为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幅攀升。不要说纺织轻工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日子不好过,即便是技术层次较高的机电行业同样如此。金融危机前,因各种成本增加而产生的“用工荒”,事实上已经出现,只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订单减少,才将问题掩盖起来。而经济逐步复苏后,企业订单增多,“用工荒”问题便凸显出来。
“用工荒”只是一种表象,并不真的说明当下包括上海在内我国劳动力的缺乏。真实的情况是,这种员工紧缺只是一种结构性紧缺,因为难以招到员工的多为技术、专业、知识层次较低的劳动力,如工业流水线普通操作工、餐饮服务员等。这些低层次劳动力薪酬普遍较低,如果说过去因“饭碗”挑选余地小,农民工只能接受的话,那么在选择范围增大、生活成本上涨的今天,农民工当然要“用脚投票”。用工单位如果仍想以廉价劳动力支撑企业发展,只会碰一鼻子灰。
一些参加工程机械展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企业代表告知,员工难招,逼得企业只好把一部分生产任务发往内地加工。其实,这一新情况表明中央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已显现成效。去年开始,不少外资、国有和民营企业加快了产业转移步伐,其中河南、安徽、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市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产业转移接受地区大批企业的降生,需要足够的劳动力,而当农民工发现薪酬与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相差不多,企业就在家乡或相距不远,农民工当然原意回到家乡。从今后发展的前景看,农民工回流将成为一种常态,上海企业对此应有心理准备。
说到“用工荒”,忽然想起安居乐业这个词。就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他们当然希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变漂泊一族为工作稳定、生活安定的市民。不过在当下,除少数人外,农民工的美好愿望估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变为现实。不过,用工单位并非无所作为,譬如怎样在提高薪酬的同时,以感情留人,设身处地为员工排忧解难,这些做法对留住员工,是真的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