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这头奔跑的大象,开始“减速”了。董事长马纯济曾经很明确地对记者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重汽的平均增速是47%,而在‘十二五’期间,这一指标将降为15%至18%。”
这还不是全部。相比于11年前的改革重组,曾经那个濒临破产边缘的老国企,在重获新生并具备强者的姿态后,再次回归于原点。
“二次创业”,既是中国重汽“十二五规划”宣言,也是使命。2011,这场战役的第一年,按照董事长马纯济下达的军令:“二次创业,一定要在轻卡、中卡、客车、矿用车、挖掘机的产品线拓展方面取得实质性实破;一定要在曼项目国产化产品,特别是发动机、车桥的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确保投放市场后即是世界先进水平;一定要在底盘总装装调质量控制,特别是曼项目车型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4个“一定”,交给了集团总裁、总经理蔡东去担纲。在受命于董事长马纯济之后,这个行业内负有盛名的技术专家,将成为“二次创业”的“督战官”。而这场战役的第一年,更多可以视为是“曼项目”的发力。
2011年4月,在上海国际车展,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开发的卡车新品牌发布会上,蔡东以少有的激昂向记者表示:“汕德卡这个平台尤其是发动机,将会进入世界最先进水平。”
他所谈到的汕德卡,正是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合作的新品牌,面向本土市场采用“汕德卡”,面向国际市场则为“SITRAK”,新品牌卡车将通过中国重汽的现有营销网络在国内市场销售,在海外市场除了利用中国重汽现有的营销网络外,还将结合曼公司的强大成熟营销网络推广新产品和新品牌。
“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用户会觉得曼品牌的重卡太高端,新品牌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更多的客户。”曼公司CEO的这番话,实则可以理解为,即使LOGO不同,但汕德卡的品质与曼品牌属于同一层次。
这正是中国重汽的既定战略,填补国内高品质重卡的空白,打破跨国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的垄断。而早在2008年,中国重汽HOWO-A7的推出,正是为后续高端重卡的前景探路。就像蔡东解释的那样:“HOWO-A7还只是中国重汽产品升级的起点,我们就是要追求高品质重卡的空白填补。我希望汕德卡能成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重卡,我把它叫作全球版,即其品质、配置、性能能够适应全球的需要。”
美好的希望,需要现实的体系予以支撑。
按照规划,新品牌的首款产品T7H,将于2011年12月在济南投产,2012年上半年正式在国内市场销售,海外销售则将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这也意味着,以蔡东为首的团队,需要针对成本、品质、质量、可靠性、配套体系、生产能力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在投产之前做出周末的部署。
目前,汕德卡在成本控制方面已经做出成绩。高端并不会意味着高价,这是蔡东引以为豪的一点:“汕德卡的生产线相当先进,尤其是发动机生产线,如果来到我们的工厂你一定会震惊,未进去毛坯就出成品,实现了自动加工、自动检测。自动化程度高,虽然投资很大,但是人工成本低,可以将成本控制在非常好的状态。至于这款车的价格,我想努力做到只比A7贵一点,一定要在价格上有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真正批量生产还需时间周期,因为曼技术的引进,需要中国重汽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才符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大方向。
“我们是以T7为主,进行技术导入,真正上批量要等到曼的发动机国产化、对TGA底盘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届时,商用车公司、卡车股份公司、济宁公司的高端卡车产品有可能会共用一个底盘平台,但各自开发生产不同的驾驶室与底盘匹配。”蔡东介绍。
如此,中国重汽全新产品在技术性、成本力、服务提升方面,将具备强大的竞争力。而且与曼的合资,能够帮助中国重汽借用曼的营销网络加快企业产品出口步伐,在海外开拓中相比同行占据先机。当然,这将是后续之事。毕竟,随着产品升级换代,企业战略调整,相应的管理体系配套与员工能力提升,都需要时间更长、考虑更详的准备。
2011年,中国重汽二次创业的“第一站”,立足汕德卡这款高端重卡。曼将TGA整车平台以及核心总成技术置入,预示着中国重汽正在引领一场变革:中国重卡由此前外购核心总成的方式向自产核心总成的方式转变。
“没做到的事情最好不要说。”这是蔡东的原则。但能够做到的事情,只要确定就不容闪失。这就像一个巨人的脚步,不迈则已,迈出去,即是震撼的效果。
V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