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城际铁路、水利工程、过江隧道等项目的规模不断加大,盾构机作为挖隧道的专用大型工程机械,其市场需求也成倍数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全国规划地铁项目176个,规划里程6200公里,预计需要盾构机300台次以上;铁路建设未来5-10年,将规划新建17000公里,其中隧道约2000公里,约需盾构机200多台次……
国内盾构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也从2005年以前的不足5%扩大到现在的40%左右,且呈现强劲之势,但是行业问题,也层出不穷。
“洋巨头”操控国内盾构机市场
由于盾构机制造工艺复杂,技术附加值高,国内盾构机市场2005年以前,被占据欧洲大半市场份额的海瑞克、产量居世界首位的三菱重工以及拥有多个品牌的德国维尔特等企业垄断。仅德国的海瑞克一家外资企业就占据国内盾构机市场的70%以上。外资品牌的盾构机占有率曾经高达95%以上。
近年来,全国地铁、水利工程、过江隧道等众多工程纷纷上马,各大城市在修建工程的同时都采取“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模式,成立了自己的盾构机厂。但是,盾构机关键部件技术一直被少数几家企业高度垄断,而国内众多地方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实际上成为承担配件制造和组装的代工车间。
“盾构机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国内合作企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掌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告诉记者,“由于盾构机的‘定制化’特点,其制造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对盾构机进行不一样的配置,而且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非常高,这些核心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市场不仅换不来技术,反而企业沦为外资品牌的组装车间。”
据了解,由于许多地方的盾构机厂扮演的只是组装车间的角色,在与海瑞克为代表的外商合作、承接项目时,签约的合作主体一般都由海瑞克等外商出面,几乎没有国内地方厂商作为主体的例子。在技术研发、加工工艺等众多核心领域中,国内盾构机企业失去了“参与权”。
“在合作中,国内厂商并不会得到技术,70%至80%的利润都被外商拿走。更为可怕的是,项目一旦完结,外商就会撤走,留下一个没有技术、没有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烂摊子’。”王金星说。
自主产业体系亟须建立
截至2011年8月,我国盾构机总的销售台数在200台以上,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内资企业销售近100台左右,销售额超过40亿元。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盾构机企业收回国内近40%左右的市场份额。然而看似华丽的数据,却难掩我国盾构机行业的“孱弱身体”。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相关调研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盾构机产业不仅存在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为少数洋巨头垄断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标准缺失、行业管理失序等问题,严重困扰我国盾构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日前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掘进机械分会负责人俞琚认为,中国除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外,其他众多企业都是以组装、代售为主业,并无市场竞争力。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上,如主轴承、减速器、液压泵和马达以及控制系统,我国盾构机企业几乎尚未完全掌握,过于依赖进口。除此之外,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没有出台,引起良莠不齐的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扰乱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节奏。
内业专家董必钦认为,对于中国盾构机行业来说需要设定准入门槛,对市场进行调控,否则将重蹈风电产业覆辙。当年,在风电产业上出现了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建设的现象,导致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超过80家,呈现风电产能过剩的局面。为此,国家能源局决定加快推进风电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风电设备市场秩序。盾构机市场也需要这样。盾构机的标准法规不仅是准入制度需要完善,相关安全标准与法规、行业统计工作等也亟待建立健全,尽快完善。
据了解,为了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推进盾构装备国产化进程,国家把盾构机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了“863”计划。随着“863”计划以及“九五”、“十五”等科技项目的完成,相关技术基本满足现代盾构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盾构机自主产业体系建立打下基础。目前,上海隧道、北方重工、中铁隧道等企业,拥有了生产基地,强化了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取得成果,已经能够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装备,这些都为我国盾构机行业整合聚集了力量,增加了希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