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潍柴的扩张速度令人惊叹。而更令人惊叹的,是潍柴的近1000亿元销售收入全部来自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潍柴实现了跨地区、跨国经营———横跨山东、陕西、重庆、湖南、江苏、黑龙江、上海、浙江、湖北等9个省市,并在美国、法国、新加坡3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却始终没有跨行业,只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深耕,打造全产业链。
做强主业,上下“通吃”
潍柴跨越式发展历程中几次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无论是湘火炬,还是山东巨力、亚星客车(600213)或者法国博杜安,都是汽车及零部件业内的整合。现金流充足的潍柴,投资方向也聚焦在打造全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上,2008年9月奠基的潍柴滨海产业园,也是一个全新的制造基地。通过对上游或下游企业的整合,潍柴的汽车产业链越拉越长,构建起了发动机、变速器、重卡、客车以及工程机械等较为全面的业务板块。
在许多企业纷纷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流模式下,对潍柴选择坚守主业、心无旁骛,谭旭光有自己的分析:“这些年投资房地产很挣钱,不知有多少人劝我也进去捞一把,但我从来不为之心动。因为它和潍柴的主业毫不相干,不能与潍柴现有的优势形成协同,更不能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决策者,要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在他看来,抓不住战略机遇,是一种失败;抓住太多机遇,也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而一些失败的企业,可能更多属于后者。因此,在决策中,企业家要能经得住诱惑,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
更关键的是,坚定的独善其身让潍柴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将资源充分整合,实现1+1>2的效应,切实把主业做大做强,推动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而这,正是潍柴大规模并购重组所期望的。2007年底,作为产业协同效应和“链合创新”的探索,国内第一款对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集成的新产品“动力总成”在潍柴诞生,改写了此前生产商买来相关产品再重新匹配、费时费力的历史。这就是潍柴的产业链优势。随着互相支持的各业务板块协同效应的发挥,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潍柴集团的营业收入仍同比增长19.8%。
对各业务板块的评价标准,谭旭光要求,一看其在国内同行业里的排名是否第一;二看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有多大差距。这种要求体现的不仅是敢与竞争对手比、与国际最先进企业去比的无畏,更是要做就做业内龙头的自信与执着。
也正是主业的足够强大,让潍柴上演了中国汽车界的另一传奇———零部件企业“吃掉”了整车企业。就在国内许多整车企业整合零部件企业的同时,做发动机的潍柴却把做整车的陕西重汽和亚星客车收入囊中,山东省的汽车业整合也以潍柴为主成立了山东重工集团。
“力争未来5年,潍柴的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打造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装备制造集团,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跻身世界500强。”一如潍柴不变的名字———从潍坊柴油机厂到潍柴动力(000338)股份有限公司再到潍柴控股集团,谭旭光为潍柴勾画的“十二五”蓝图,依旧是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业务。
国企的责任与荣耀:打造中国动力品牌
潍柴做大了,随着潍柴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潍柴”这个带有乡气甚至土气的名字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备受推崇。
但潍柴的梦想不止于1000亿元的销售额和3家上市公司。“只有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核心和领先的技术,才能把民族品牌推向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和荣耀。”谭旭光永远也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潍柴时的寄语:“潍柴一定要在世界发动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在全世界打造中国的民族动力品牌。”2006年,在潍柴迎来厂庆60周年之际,谭旭光亲自为企业之歌《中国,前进中有我》作词。这首歌充满激情和豪情,可以说是潍柴作为国企,立志让企业产品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使命的真实写照———潍柴期望挺起中国制造业的脊梁,期望在世界发动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而潍柴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并且一直准备着。早在1998年,谭旭光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将有计划地送一批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外研究机构进行脱产培训,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并对推动企业进步产生突出效益的科研成果给予重奖。从2000年开始,潍柴与天津大学联合举办工程学研究生班,专门为潍柴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后来,潍柴又陆续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建立了上海管理总部、研发中心以及欧洲、北美研发中心。
2005年,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蓝擎”大功率发动机,在潍柴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这改变了我国高档重卡长期以来依赖“外国心”的历史,实现了几代潍柴人制造重型车“中国心”的梦想,从此中国内燃机制造业迈入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动力时代”。现在,潍柴的产品研发已完全进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贮备一代的良性循环状态,并引领着中国内燃机企业的发展方向。
“花一个亿买设备,不如花一个亿买人才;花一个亿买人进来,不如花一个亿送人出去,把别人的东西系统学回来。”谭旭光表示,潍柴在自主创新上的成功,源于对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定位。因而对企业急需的人才,潍柴舍得下大投入、花大力气引进。
据了解,除了送工程技术人员到欧美考察培训,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内燃机知识外,潍柴还多次赴欧美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就3次去欧美国招贤纳才。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不仅让潍柴的研发水平紧跟世界潮流,而且加快了国际化发展步伐。
在谭旭光看来,人力不是成本而是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有了人才战略的保障和支撑,潍柴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发动机行业前两位、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将指日可待。届时,这不仅是潍柴的荣耀,也是中国的荣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