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港机车架体制作工艺改善效果不明显,月产能尚未超过20台,工位平衡率只能算中等水平。
产能提升不上去,严重制约了三一港机的发展速度。进入2011年,港机遵循集团精益思想理念,充分开展各种精益改善活动,尤其在正面吊车架体工艺改进上下大力气,产能提升显著。
目前,改善后车架体月产能达26台∕月,较改善前产能提升53%;工位能力平衡率超过90%;特别是人均单位时间生产能力提升71.4%,大大提高作业生产效率。
“这些都是份内工作。”当被问及为什么在车架体工艺改进上取得如此喜人成绩时,港机员工回答道。
IE工程师谭名波,不是“很安分”,他不喜欢整天呆在办公室。“对生产现场比较感兴趣”的他在厂房里的车架体制造区域查看时,却发现了令自己不解的东西:在瓶颈工位——翻边焊接工位上,只有3名操作员工,整个工作完成需要1.5天。按此测算每月只能完成17台左右,产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可否增加操作人员,缩短生产周期?为解决心中的疑惑,他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计算,结合时间节拍,提出再增加3名操作员工,昼夜班轮换作业。为论证自己心中的结论,他一方面继续深入现场实地调查,另一方面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人员评估,再将评估结果进行现场测试。他不厌其烦,如此反反复复多次,耗时达一个多月,最终建议得到了采纳。
现经工艺优化,翻边焊接工位将节拍从1080分钟降低至480分钟,有效释放了产能。
入司不超过3个月的工艺装备工程师刘文萧,也喜欢在车间“晃悠”。他发现,车架体在镗孔前从焊接小件工位吊运到三维划线仪上作业,既费时又费力。
回到办公室,他马上打开车架体三维图形,仔细研究,并与领导、同事认真讨论。在他的推动下,公司决定引进新工艺,取消三维划线,直接在车架体组对工装上划线,此举减少了搬运距离20多米、离散点1个以及2次吊装搬运,并消除了制程中的物流交叉。同时,他还建议改进吊耳工艺,消除吊耳的焊缝UT不合格现象,平均减少焊接、开破口、打磨等操作时间1小时,提升了焊接品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