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至1982年,被称为“四重奏”的四部企业文化著作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系统理论的诞生。30年来,中国企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深化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近日,“企业文化三十年:实践路径与方式”——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在京举办,来自全国的5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认真梳理总结中国企业文化30年历程,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企业文化的未来描绘蓝图。
央企引领,推动文化自觉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表示,企业文化30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企业文化进入中国,然后逐步传播,把组织建立起来,到1989年提出创建中国商业文化学;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要搞一搞市场经济,企业界包括企业文化在政治领域里面得到思想解放;第三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今天,世界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央召开六中全会通过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
自企业文化引进中国,许多企业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建设路径和方法,探寻文化融入实践的规律,以建设更优秀,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正是他们从自发到自觉,从盲目到理性,从茫然到自信的表现,才使得企业文化在中国有这么肥沃的土壤。哪个企业在文化管理方面走在前面,选择了先进文化,确定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哪个企业的发展就最有可能走在前头,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持续发展。
这三十年,央企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全国各种体制的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全国的企业文化进步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次峰会中,受表彰的单位仅有两家是民营企业,分别是联想控股和三一集团,其它全是国有企业,包括鞍钢、国家核电、中国农业银行、中石化、中石油等。其中企业文化三十年十大典范组织中,有9家是央企,唯一的民营企业是联想控股集团。
落地生根,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和信心。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是企业的全局性战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王大明强调:企业文化的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扎根基层,绝不要停留在领导层和办公室,停留在书面上,这是企业文化建设长期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走科学化、专业化道路的基础上,要构建企业文化实践体系,把文化理念融入企业各类管理制度中,规范行为方式,确立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要有机制来支持,要有人,要有文化的制订来推进,来让这种先进的文化、创新的思维能够落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正局长级调研员贾春峰认为,企业文化实践要做到五个统一:一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传略,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有机统一;二是企业文化体系中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注重领导力与执行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四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与员工文化的有机统一;五是企业文化的准确性、深刻性与表达方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此次峰会表彰了一批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组织和个人,充分显示了我国企业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和信心,多家企业凭借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行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国门,实现文化自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王大明指出:企业文化建设要紧跟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又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必将进入全面推进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现在世界工程机械的第一是卡特彼勒,五年之后当我们能达到3000亿的时候,肯定能跃居全球第二的位置,我们将在品质改变世界这一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攀登世界产业的最高峰。”三一集团副总裁何真临在介绍集团企业文化时说,中国的企业建设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以积极建设企业文化的实际行动来丰富中华文化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与国外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广泛参与世界名企对话,增强国家软实力,以更广泛的文化自觉和更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企业文化起于日本,兴于美国,热在中国。我们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应该冷静思考,认清形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