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莫测,市场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中国制造”走到了十字路口。时不我待,与GE、IBM等跨国制造巨头华丽转身交相辉映的是,“中国制造”群体正努力地超越自身――作为中国石油唯一的动力装备研发制造企业,济柴曾塑造过多个“中国第一”的辉煌;眼下,它又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探求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选择“Nokia”还是“Iphone”,姜小兴没有犹豫。
率领中国石油唯一的动力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制造业领域纵横多年,这位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厂长没有在N与I之间简单的下结论。
“制造企业由聚焦产品的初始阶段出发,通过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这一种路径保留企业的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因此更为切实可靠。”曾经的“蓝色巨人”IBM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观察,体现在姜小兴对济柴的渐进改造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拉长服务链条获取高附加值,实现济柴由制造商向"制造+集成+服务商"的转变。”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济柴在把握“科技创新,走高端绿色发展道路”和“精益制造,以提升可靠性为着力点”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之后,开始向“制造+集成+服务商”转型。
从油气钻采,管道集输,到炼化、销售的全产业链支持,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以产品为前端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再到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策略,摆在济柴面前的,是中国制造业尚未涉猎,却浩瀚广袤的“需求蓝海”。
先行者的思考:服务经济由幕后走向台前
站在“十二五”规划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济柴在肩负国家使命和自身超越的胸怀下,已然瞄准100亿元大关。
超越,超越动力产业,超越固有模式。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在济柴调研时强调,“装备制造业要把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推进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变。”
在姜小兴看来,将服务业务纳入济柴七大业务板块之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甚至将业务板块更加细致的分解为:“各业务主体要变提供单一产品为提供项目总包,变售后服务为终生系统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转型,一切都在转型。当从国家到地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一项项具体的政策措施时,济柴已经走到了前面。
转型时刻:服务经济超越产品经济
“超过了”,林涛脸上的表情不容置辩。这位常年在国内外服务现场奔波忙碌的济柴国际贸易部副主任摊开双手,再次肯定:“现在服务一台产品的利润,已经超过生产一台产品的利润。”
服务价值超过产品价值,对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是服务经济的独特魅力。服务经济担当起济柴延伸价值链的“独角戏”,在济柴“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
2009年6月,中国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竞得伊拉克鲁迈拉油田20年服务合同。2010年6月,经过艰苦努力,济柴先后取得660千瓦、1200千瓦两种机型,共计60台(套)电潜泵柴油发电机组的订单,这也是中国石油装备在该项目上获得的唯一订单。
鲁迈拉油田常年高温、沙暴,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确保产品进得去、树得起、站得住,济柴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总厂副厂长担任组长,下设五个专业小组,并且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这种责任,则具体体现在技术方案编制上,质量控制上,零部件供应上独特而灵活的设计。比如,在技术方案编制上,项目组充分考虑了现场恶劣工况,对设备从油罐、防风沙机房、机组和自动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实现高端化配置。
随着机组的按期发货,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鲁迈拉是高产油井,用户要求发电机组全年无故障率要达到97%。热衷于使用欧美品牌的BP人员,对济柴产品存有严重偏见,他们觉得济柴不行。
作为现场服务的负责人,林涛决心用事实改变西方用户的偏见。在机组安装调试过程中,每台机组仅用半天就调试完毕,远远低于原定的2―3天调试一台的规定时间;济柴与当地的一家服务公司签署了服务协议,济柴技术人员的严格培训,当地的服务人员承担起了保运和配件仓储任务。济柴产品的可靠质量更是让原先BP个别人的偏见不攻自破。在油田增产的关键时期,济柴所有机组均正常运转,达到了甲方连续1000小时不停机的要求,最长运转时间已达到2700小时,故障率远远低于卡特彼勒机组。
济柴的产品和服务,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者主动提出追加订单,并与济柴签订了三年长期服务合同,总金额近千万美元,加上调试服务合同,和产品销售额相当。济柴在伊拉克鲁迈拉项目上所做出的贡献,被用户誉为“保障投资业务、开拓高端市场、打响中国品牌的成功壮举。”
这充分证明,实现由制造商向“制造集成服务商”的战略转型,是多么正确的抉择。
济柴模式:“全产业链”“全过程”“个性化”
分析济柴向“制造+集成+服务商”的转型,三个独具特色的模式将之与传统制造业区分开来,它们是:“全产业链”支持,“全过程”服务,“个性化”策略。
从地下到地上:“全产业链”上的“突击队员”
从新疆、甘肃、陕西,到江苏、上海,绿色能源电站运行部主任安传龙这几年一直在“西气东输”的沿线往返,他率领着一支小分队承担着30多个天然气加压站发电机组的保运工作,他自喻“突击队员”,哪里有情况就赶到哪儿。
从油气钻探开始,济柴就提供动力设备,到地面油气集输,再到工厂炼油直至销售,从而完成了中国石油的“全产业链”服务。
而济柴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项鲲鹏则将之总结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纯售后服务为系统服务,变阶段式服务为终生一体化服务,以专业的工程化服务为手段,为客户奉献终生的一体化保姆式服务。
在油气产业链上游,围绕高可靠性工程,济柴研发了电动钻机用高可靠性发动机,实现了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5000小时、首次大修期35000小时,可替代进口产品的目标。2011年7月,以高可靠发动机装备的电动钻机,在塔里木油田仅用66天就完钻一口7000米的油井,刷新了当地钻井速度纪录;8月份,高可靠柴油发电机组又参与国家第一个万米超深钻井平台项目,成功进入国家高端科研领域。
济柴研发的远程集控系统,可对发动机实施远程监控,能够大幅减少艰苦条件下钻井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效降低用工成本。
在油气产业链中游的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领域,随着济柴大功率发动机、压缩机的研制和技术引进,济柴全面提高了承揽服务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组工程的能力。在下游,济柴的加油站、加气站专用HSEE应急供电系统已开始在全国的加油、加气站推广应用。
从国内到海外: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济柴动力
随着中国石油走向海外,济柴也把服务做到了海外去,这就是济柴动力的全过程“跟进服务”:“中国石油走哪儿,它的业务市场拓展到哪儿,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儿。”
做好跟进服务,围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建成“海外大庆”的战略目标,努力在中国石油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和世界主要油气产区,为客户提供租赁、运保、维修、服务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在尼日尔、乍得、苏丹,济柴提供建设发电站的“交钥匙”工程,在哈萨克斯坦,济柴不但确保自己产品的良好运行,同时还负责所辖区域的国外产品的运保工作,获得用户的好评。
目前,济柴产品已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共设立销售和服务机构15个。济柴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济柴动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海外业务布局,构建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体系,在战略地区设立海外常驻机构,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中东两伊和非洲市场的开发。
从“量体裁衣”到“保姆式服务”:突出性价比,满足个性化
为用户提供一台优质的发动机,是一桩生意的结束?但在济柴眼里,这只是合作的开始。
2010―2011年,济柴先后中标北京、南京、南宁等国家重点城市沼气发电项目。济柴积极采取“突出性价比优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策略,从机组配置、质量控制、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精心策划,注重细节,并制定了详尽的整体解决方案。
正是有了竞争激烈程度的预期和“量体裁衣”的精细核算,才使济柴能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国产兆瓦级沼气发电机组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针对重点项目,济柴积极展开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把从西气东输工程保运服务积累的经验嫁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市场,使发电服务业务迅速拓展。“因为用户买了产品不可能没有服务,无论是瓦斯发电,还是沼气发电,不管是民营的还是外资企业,都缺少专业人员,用户就把这项业务交给我们,借助我们的专业力量帮他发电。”安传龙说。
目前,济柴产品在满足石油动力装备的同时,还广泛用于工程机械、船舶、电力、电信等众多领域。其中气体发动机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装机容量均居全国之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