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石油价格的猛涨,让中国人吃够了苦头。然而,石油资源越来越少是所有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国内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加大开发力度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可众所周知,未被发现的大型油田已所剩无几,要在近几年发现新油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目前,包括国际石油界都已达成共识,陆上的油气资源已越来越枯竭。要解决能源缺口,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到海上。目前我国也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海上能源开采。与海上能源开发联系密切的海工装备必将受益。兴业证券船舶制造分析师吴华表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未来10年将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家政策支持海工设备发展
201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方向,并确定了主力海洋工程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前瞻性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等五大战略重点。2012年3月12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明确,从今年4月1日起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装备和产品目录、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目录、进口不予免税的设备和产品目录等予以调整;其中新增的28项重大技术装备中海工装备占了5项,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海铺管船(平台)、大型浮式起重船、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船。生产上述五大海工装备产品而进口所列附件中相关零部件和原材料商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有利于海工装备的国产化进程。除此之外,按照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年销售额要达到2000亿元和4000亿元,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0%和35%。受多方面条利好政策的激励,中国重工集团、中远船务、明德重工等不少船企都将业务重点转型至海工装备市场。以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港口机械、集装箱制造企业也陆续进入海工装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这三大石油巨头,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关注海洋油气开采的全产业链。甚至如宝钢、鞍钢等钢铁企业,也瞄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打造“海上用钢”。海工装备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国内海工机械发展仍处幼稚期
虽然海工装备市场前景广阔,有众多利好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诸多问题成为限制海工机械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据悉,韩国从20 世纪80 年代涉足海洋工程领域,20世纪90 年代开始加大对海洋工程市场的培育。新加坡是传统的修船大国,20世纪70年代转型进入海洋工程领域,一直专注钻井平台建造,通过吸引外资建厂,开展技术合作,吸收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由于以上两国起步较早,目前在海工设备制造领域优势明显。
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相关利好政策的落实。加之,众多巨头企业的加入,中国海工装备在十二五期间必将迎来飞速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