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是一家有“地位”的公司:连续23年稳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头把交椅”,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870亿元,位居全球第5位,比2010年又前进2名。再过1天,徐工集团将站在历史的“门槛”之上。这次她将跨进的是一个“世界级”的新天地——“四大制造基地”全面投产,新增总产能近4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全新的徐工机械。
与此同时,中能硅业、维维集团、徐矿集团等越来越多的徐州企业像“徐工”一样凭借实力和影响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徐州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重大转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目前,徐州已形成千亿级主导产业、百亿级传统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的三大层级的产业接续格局,以及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布局。“徐工”转型的同时,徐州也完成了从“老灰穷”到“新绿富”的嬗变。
“工”于高端,挺起徐州振兴的脊梁
新基地将新增5000台中大吨位起重机、4万台中大吨位装载机和2万台成套混凝土机械产出能力,集聚全球全地面起重机、装载机、成套混凝土机械三大领域最前沿的工艺技术、最尖端的工艺装备,实现了高度集约化、柔性化、智能化和全数字化管理,形成了与国际最先进标杆企业处于相同平台的高端制造能力和品质制造能力。徐工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战略目标关键在此。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谈起四大基地全面投产兴奋不已。
在同行业到处圈地扩张的环境下,徐工依靠新型工业化创造极致运营模式:以起重机产业为例,老厂区只有400亩地的厂区面积、4000名员工,到2011年创造了220亿元的销售收入,无论从单位面积产出率、还是人均贡献率上来看,徐工都达到了极致,单位面积产出连续多年位居国际同行首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能耗、重污染的“傻大笨粗”工业格局已经远离徐州。从“重量型”到“科技型”,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徐州的产业在越发变轻。
徐州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重点放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大产业”、发展“大项目”上,扶持发展铜山电子机械、邳州家具板材、沛县铝业、新沂农用化工等一批县域百亿级“特色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高增长、新兴产业上规模、优势产业增效益的新格局。
“工”于创新,开辟徐州创造的大道
6月20日,在徐工的调试场,8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RT60、RT100越野轮胎起重机等新品次第排开。不过在现场,最吸引人的还是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和2000吨级履带起重机,这两个目前国内最大吨位的起重机正伸开所有大臂,直冲云霄。
目前,全球最大的3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徐工已进入装配,将在今年下线,再次成为徐工“三高一大”产品战略的有力支撑。
从产业空白到全球第三个独立研发并批量生产千吨级起重机系列产品的企业,占据行业巅峰,徐工仅用了8年,却走过了相当于发达国家30年的发展之路。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荣获的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唯一奖项。
自主创新,是徐工集团连续23年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的法宝。
“主要从关键核心零部件入手,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这两个战略上有所突破。”王民说,去年在欧洲收购两家企业,一家在德国,一家在荷兰。今年上半年,徐工再出重手,一举收购控股全球混凝土机械跨国巨头德国施维英公司,在业界再次引发强烈震动。
徐工的发展之路折射的是徐州这个老工业基地创新主导的科学发展道路。如今,徐州正加快自主创新,推动更多“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5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2011年徐州的高新产业增长率达到85%,连续六年都在70%以上,在全省位次一直居于前列。
“工”于专注,构筑徐州优势的根基
2004年和2010年,在国际上都是跨国公司的并购之年,而在国内由于房地产市场火爆,大型民企和国企纷纷涉足“多元化”,大部分在收获了短暂的暴利之后又很快跌入泥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徐工始终不变地坚持做优、做强、做大工程机械主业和专业化生产,“心无旁骛”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空间。这样的发展理念与徐工的“母体”———老工业基地徐州的振兴之路一脉相承。
依托徐工,从小到大树立起了“中国工程之都”的标杆;借助传统能源“煤-电”转化,从无到有培育起世界上产能第一的硅材料生产商和太阳能全产业链;立足中国江苏第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壮大了数千亿元规模的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凭借南北要冲的战略地位,物流、商贸产业发展迸发出无限的生机……
省委、省政府规划的江苏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徐州必须壮大城市实力,而“大体量”的支撑,必须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徐州目前已构建起科学的梯次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超过2000亿,其中1000亿投向工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50%。在徐州,房地产整个行业的纳税额连前六名都排不进去。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这样评价徐州:“在各地寻求经济增长路径的时候,徐州坚持制造业的发展,坚持转型升级,这样的坚守与前瞻令人敬佩,也成为徐州的一种成功实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