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最近密集批复了一批基础建设项目。继9月5日公布批复总投资规模逾7000亿元的25个城轨规划和项目后,发改委6日再次公布批复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保守估计,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发改委的罕见举动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回应。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上周五,A股在连创40多个月新低之后出现巨量反弹,与基建相关的建筑材料、机械等多只股票集体封涨停。尽管发改委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正常的规划批复,但被过度炒作。不过,舆论在是否应该重启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上依然出现了争论。
在我国“稳增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需求的低迷,再次启动作为刺激拉动经济见效最快手段之一的投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这次与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有所不同,但是,此次公布的逾万亿项目仍然集中在“铁公基”方面,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最大减少大规模投资带来的负面作用,仍然值得关注。这绕不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逾万亿投资规模的基建项目,对水泥、钢材、机械等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需求,无疑是巨量的。这对提振当前相关市场的低迷,改善行业的库存以及企业的盈利状况,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该如何防止这些行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
二、在大规模投资的驱动下,如何处理好与中央之前制定的“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关系?如何确保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造成冲击?
三、巨额投资资金从何而来?是放开流动性闸门还是另寻它途?如何保证这些项目的盈亏平衡?如何避免出现银行坏账和地方债务风险的扩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基建投资刺激上必须把握好规模以及方向,防止投资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并重点遵循且把控好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抉择,除非到万不得已,肯定是不会放松的。何况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在可控、可承受范围之内,这就决定了任何投资在规模和项目选择上,不能与之发生冲突。
其次,货币政策仍需保持谨慎。虽然如此庞大的投资项目需要巨额的资金,但是央行在流动性控制上仍然不能大幅拧开水龙头。9日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0%,涨幅重新回到“2时代”。市场人士预计后期物价仍有进一步反弹的可能。这就要求,对于这些项目,要更多地通过加大民间资本准入、吸引民间投资来解决。
第三,投资虽然是我国经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非常关键的“一驾马车”,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扩大内需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必须花大量的力气去解决内需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面对当前“稳增长”的压力,最好的办法仍然是,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通过加快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保体系等措施激活内需;与此同时,要加大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加大民营企业税负减免力度,激活民间资本的创富活力,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再次焕发出可持续、高质量的增长动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