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最近10年最惊心动魄,也最辉煌无比。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经济走上了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空间豁然洞开,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也迎面扑来。在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开放中,工业发展胆子最大、步子最快。这10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一路“领跑”,不仅领跑中国经济,而且领跑世界经济。尽管在这期间遭遇了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工业仍然强有力地牵引GDP高速增长,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获取了巨大外汇收入,使中国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不仅如此,工业的发展还成为其他一切重大进步的条件和手段。在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支撑下,中国的修路、架桥、打隧道、建机场、造城市的能力,令世界惊叹。中国从一个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国家,奇迹般地成为基础设施最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在有些方面甚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而且,工业的发展也为民生事业包括环境改善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看到,工业发达的城市,不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还有许多大中小的工业城市,正在一个一个地变为环境优美、绿化和卫生的文明城市,成为城乡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的地区。工业发展还不断孕育出现代服务业,例如,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无不基于工业产品的使用和工业技术的支持。
当然,巨大的成就往往须付出很大的代价。今天,当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让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享受到工业化的物质成果时,也发现工业化的这一阶段正在翻过一页,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因为,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工业增长的资源成本和社会条件正在发生极大变化。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社会越来越无法容忍曾经被忽视的代价。
中国工业何去何从?有人认为,既然工业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那么,不发展工业岂不更好?但是,中国不发展工业能有出路吗?没有强大和发达的工业,中国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安全问题都无法解决。
那么,我们如何抉择?出路只有一条:进行工业的转型升级,让工业更发达,而不是放弃发展工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工业必须有更大的发展,但不再是过去那种“开阔地推进”式的平面工业化,而是要转向“登峰造极”式的立体工业化。要从过去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各产业链的中低端领域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转向往各产业的中高端环节攀升,也包括在产业链中低端领域实现生产的精致化和绿色化。
“山重水复疑无路,无限风光在险峰”。低水平扩张,盲目铺摊子的粗放式工业增长方式确实遇到了很大障碍,但向各产业的高处走,发展空间极为广阔。目前中国大多数产业,包括各传统产业的“制高点”都不在中国,决定工业技术路线、控制产业核心技术、拥有最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基本上都仍保持在美欧日工业强国中。中国工业只有向着更精致、更清洁、更高端的方向攀登,以现代工业文明的科学精神,占据各个产业制高点,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
中国10年来的工业发展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为工业的转型升级,再上一层楼,积聚了很大的能量,奠定了有可能抓住未来15—20年的战略机遇期,迈向工业强国的坚实基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工业将以革命性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艰苦努力,攀登上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高地,成为整个社会实现现代化并且能够有力地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中流砥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