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沈阳市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车间,员工在认真工作。(见习记者 杨睿/摄)
在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历史上,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曾是中国重型机械行业的“母机”,是沈阳的城市名片。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两家企业作为如今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重工)前身,曾经深陷困境,一度停产、半停产,大量职工下岗买断,企业入不敷出。
当年,耿洪臣在接到调任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时心情非常矛盾:“曾经风光无限的重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各种弊病表露无遗,当年的模范企业如同进入暮年的老牛。”
能够重整河山吗?董事长耿洪臣在想,几万名产业工人在想,关心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人们也在想。
重组带来1+1>2
历史悠久并非优势。
沈阳重工和沈阳矿山两个企业分别建于1937年和1921年,曾是中国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两家企业各养活了几万名员工。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两家企业未能幸免于“东北现象”。
“那个时候沈阳重工有五六千工人下岗,下岗工人就天天上马路堵路要求发工资。每月不到300块钱的工资,有时候几个月发不出来很正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刘晓东说。
困而思变。2006年,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潮中,沈阳重工和沈阳矿山实现合并重组,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沈阳重工和沈阳矿山身处同行业,产品在工艺链的前后位置衔接,将两家企业的资源重新整合,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技术优势,都会出现1+1大于2的效果。”耿洪臣说。
合并后,北方重工进行了大胆的内部管理结构改革,实施市场与产品结构双调整。
重组联合,使两家企业都实现了质与量的同时飞跃。合并之前,两家企业的产值均不超过10亿元,而合并后,两家都达到了60亿元。2009年,北方重工的产值达到130亿元,实现自营创汇1.16亿美元。
2011年,“重整山河”的北方重工以其在重型矿山、冶金、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突出成绩,荣膺“中国企业500强”,并昂首进入“世界机械500强”行列。
低端到高端的突破
9月17日,记者在北方重工的盾构机组装车间看到,一台巨大的盾构机业已组装完成。刘晓东告诉记者,这台盾构机价值几千万,而之前,一台这样的盾构机,市场价在1.3亿元左右。
之前,我国大约85%的盾构机依赖进口,欧洲和日本的地铁盾构机垄断了中国市场,进口盾构机的价钱,全由外国人说了算。
2007年,北方重工以绝对控股优势,成功并购了拥有世界隧道掘进机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德国威尔特控股公司。
“这不仅标志着北方重工盾构机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意味着北方重工跻身国际市场的前列,跃居世界盾构机制造基地行列。”刘晓东说。
盾构机制造能力的发展,是北方重工追求“重大装备,高端成套”战略目标的一个缩影。除了大家熟知的盾构机外,北方重工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大装备产品多达1000多种。
“对北方重工来说,‘高端成套’和‘重大装备’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一概念,耿洪臣念念不忘。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市场战略,还是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剂良药,“用成套项目去掌握系统设计能力和产品的核心技术,用成套项目去改变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以此来强力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
从低端到高端调整,从单机向整体调整,从“傻大黑粗”向精细精密调整,从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调整,这样的产品定位,意味着北方重工不能像以前一样,来者不拒地接订单,必须有选择地接。
目前,北方重工集中生产十类主导产品,包括隧道工程装备、电力装备、建材装备、冶金装备、矿山装备、煤炭装备、港口设备、环保设备、锻造设备、工程机械以及传动机械。
“现在我们不仅做通用的,而且还要做真正价值高的有特色的设备。”耿洪臣说。如今,北方重工已经在盾构、水泥、轧钢、人造板、矿山、脱硫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订货额达到100多亿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北方重工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批大型成套设备不仅进入印度、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开始进入发达国家,经受住了国际市场的考验。
努力肯干,就有前途
23岁的李梦媛正在专心致志地焊接,火花四溅。
李梦媛中专毕业后到北方重工4年了,她喜欢做焊工,现在每月挣2000多块钱。再有一年,她就可以评高级焊工,工资大约能涨500块钱。
“在这里,只要你努力肯干,就能有前途。”李梦媛告诉记者。
激发像李梦媛这样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是北方重工的新体制。
重组4年的北方重工,不仅实现了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经营模式的根本变革,实现了内部工艺流程、结算体系的深层次变革,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的重大变革。
公司上下,从管理习惯到工作方式都有了新的改变。是否有利于适应市场、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合同订单,是否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营水平,是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素质,这些都成为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关心的问题。
2009年金融危机,企业提出“保增长、保改制、保搬迁”的口号,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制定了相应措施,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30亿元的目标。
北方重工也不畏惧进入新领域。结合企业搬迁改造,北方重工正在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国际一流的实验研究基地,建设盾构、人造板、粉磨等共11个实验室,其中5个进入国家级实验室行列。
历史,给了北方重工人一个机遇。走过风雨,迈向辉煌的北方重工人如今又在思考:“未来北方重工发展的支撑点是什么?”耿洪臣的答案是,先行先试的勇气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