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多地推出规模巨大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不仅在项目份额中切出一块向民资招商,同时还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业界人士认为,稳增长关键在于稳投资,地方政府的举动颇有“筑巢引凤”的意味,由于民间资本在全国流动极为畅通,哪个地区能够率先引来和留住民间资本,势必会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中占尽先机。
10月16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开工,因首次引入民资而吸引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在这一新上马的重大项目中,民资有望分得较大一块“蛋糕”,标志着能源、基建等垄断基础性行业在引入民资上,已由政策支持转入落实阶段。
二季度以来,多地推出规模巨大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不仅在项目份额中切出一块向民资招商,同时还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比如说,甘肃省对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民营企业,实行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一时间,民间投资似乎迎来了春天。那么在未来的投资潮中,民间资本究竟扮演何种角色?是短期稳增长的应急之举,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的战略选择?
业界人士认为,稳增长关键在于稳投资,扩大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见效最快的良药。在这一基调下,地方政府的举动颇有“筑巢引凤”的意味,由于民间资本在全国流动极为畅通,哪个地区能够率先引来和留住民间资本,势必会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占尽先机。
从投资结构看,当前企业生产活动依然低迷,由于外需不振、经济出现下行势头,制造业企业从去年底就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尤其是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调整幅度明显,因而在扩大投资和引进机器设备上意愿不足。企业投资短期内难以提振,凸显出投资增长必须依赖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以及其他重大项目。在地方债务逐渐进入集中还款期、融资平台还债压力激增之时,资金来源就成为地方政府颇为头疼的投资要素,因而各地竞相向民间资本抛出橄榄枝。
可见,引进民资既能解决地方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融资平台风险,优化投资结构和地方债务结构。因此长远来看,民间资本不能仅仅是启动新一轮投资潮的救命稻草,而应逐渐成为拉动投资的大梁。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极力量,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方兴未艾,产业升级进入关键阶段,均带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相关行业投资的需求。这既表明未来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支撑基础,又意味着,必须解决拉动投资的生产要素问题,尤其是资金来源上必须多元化,否则不仅会影响投资增速,而且会降低相应产业的竞争力。
而我国地方筹资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付、财政部代发地方债、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目前地方债规模较小,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难以成为筹集巨量投资资金的主渠道。地方财政也难以承受长期的大规模投资支出,否则会影响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水平。
“十二五”时期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仍将占据地方财政大量资金,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这类高投资、低回报的非营利公共项目建设,很大一部分来自财政资金投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楼市调控趋于常态的背景下,未来的土地出让收入难言乐观,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受到制约,拉动投资的作用在逐渐减弱。
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中,地方融资平台担当起了融资和投资主力,而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土地出让和土地升值。正如过去融资平台风险积累一样,在“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趋势下,如果继续依靠融资平台从银行体系大规模举债,只会继续加大地方债务风险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同时还会带来通胀压力以及资产价格泡沫。鉴于新一轮地方投资面临巨大资金缺口,规模巨大同时仍未得到有效使用的民间资本,理应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
在传统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之际,民间资本投资效率高、潜力广阔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3544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2.1%。今年以来,多部委落实“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悉数出炉,体制性障碍扫除后,民资进入垄断基础行业的步伐明显加快。9月份,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公开招标出让页岩气探矿权;近日,西安航空基地与数家民营企业签订总投资达123亿元的项目协议。
专家建议,让民资进入和融入到中长期大型项目中,除需创建一个更为市场化、公平竞争的环境外,还必须解决股权设计、融资方式等技术性问题。地方政府在为民资留出部分市场和资源的同时,还需运用资源、信息优势以及以往的投资经验给民资以引导,以克服民间投资的盲目性以及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等缺点,降低投资风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