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一再下滑,使地方政府再度拾起“铁公基”的投资偏好。但在动辄长达数十年的宏大规划面前,资金来源成为最大拦路虎。
近日,记者从南京市政府权威人士处获悉,南京市政府将采取多种渠道筹资解决轨道项目融资问题。如果国家同意,下一步将计划发行建设债券,争取实现资产证券化,增加项目的综合回报。
而在地方债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地方债务的重视和监控也有所加强。审计署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的重要年份,将对今后债务清偿产生重要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债券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制度层面上的改革才是治本良方,资产证券化这一结构性融资工具有可能成为化解地方债的备选方法。
该人士还称,南京市近年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不仅成功发行过国内首只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产品,政府下属的南京公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今年8月还获批成为资产支持票据首批三个试点项目之一。
“地方如果能实现资产证券化,就能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来补充自己的资金缺口或者流动性缺口。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尝试。”上述人士称。
多元融资支撑城轨建设
上述南京市政府人士介绍,南京市轨道项目总规划为720公里,目前已经通车85公里。在南京市早前的规划中,是计划通过十年努力,第一阶段先建成185公里。该目标将于2015年完成,总投资达1000亿人民币,目前筹措资金仍是主要难题。
就长远来看,南京轨道项目所需资金远不止于此。公开资料显示,仅目前已公布的南京市地铁总规划投资金额就需2000亿人民币。实际投入运营的线路中,运营收入带来收益甚小,高额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上述人士还称,由于城市轨道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南京市政府计划采取多元融资的方式支持建设,除银行贷款、保险公司的融资和发行债券外,下一步如果国家同意,将计划发行建设债券,并争取实现资产证券化,增加轨道项目的综合回报率。
事实上,为了解决筹资难题,南京做了多种尝试。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向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学习,用土地综合开发模式来实现资本回收。该人士介绍,南京市将重点建设地铁站,在地铁站附近计划做出六个平均面积在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地铁小镇,拉动沿线的就业、投资和创业机会。
不过,长时间的大额投资使得现有的融资方式和平台已显示出疲态。为保证资金充足,南京市近年在拓宽融资方面做了许多走在全国前列的尝试,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资产证券化成融资新方向
债务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发展的包袱。2011年6月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其中2012年到期债务占比17.17%。
庞大的地方债务已经引起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在债务压力和建设任务的双重压力下,地方被逼探寻新的融资方式和平台。
前述债券行业人士称,为了缓解地方的压力,有的银行已在和地方协商将债务偿还期限延后。但这种方式只是将风险延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他看来,资产证券化作为结构性融资工具,从制度层面改变了现状,有可能成为化解地方债的方法。
记者了解到,证券化本身的意义就是流动性转化的过程,并增加融资渠道。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可预见的现金流、资产重组、破产隔离、信用增级这些基本特征,使得市场中的“投资约束”状况越来越少,甚至逐渐消失,从而使得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性。
在这方面,南京市做过多次探索。今年1月,南京城建集团所属公用控股污水处理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面向机构投资者销售13.1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这是国内首只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产品,计划期限为5年。当时南京市官方媒体报道称,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项融资创新,南京以城市污水处理收益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证券交易所实现资产证券化融资,成功地“用明天的收益建今天的城建设施”。
今年8月6日,南京公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又正式获批成为资产支持票据首批三个试点项目之一。虽然业内认为资产支持票据从性质上并不等同于资产证券化,但作为金融创新政策的尝试,这一举措的确拓宽了融资渠道。
事实上,国家也在积极尝试出台为地方谋求新的筹资方式的政策。今年8月,有媒体称,国家发改委正酝酿推出针对城市地铁、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基础设施私募债券,并建立城市综合信用评价体系。上述债券行业人士称,发改委发行基础设施私募债的想法早已酝酿多时,而且相关工作也准备比较充分,但由于具体实施方案仍在讨论中,何时推出尚不得而知。他同时认为,上述南京市政府权威人士提到的计划发行的建设债券,具体品种可能与此有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