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经济和研究主管保罗·希尔德近日接受新华社书面专访时表示,美国、欧洲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在经历深度结构调整。每个国家或地区需着重在宏观和结构性政策方面构建强劲的国内基本面;制度层面应支持增长和市场良好运行;政策应有助于本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
他指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解决其自身挑战:欧元区需完善其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架构体系;美国需解决长期财政可持续问题;中国需把重新平衡其经济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他强调,各主要经济体应明白它们都是良好运行、有效监管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贡献者和受益者,需避免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
回顾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希尔德简要概述为“欧元区修补架构体系”、“美国财政悬崖”和“中国软着陆”三个关键词。他说,2012年欧元区领导人已从临时的“危机管理”过渡至战略性思考,就是转变为“真正的经济和货币联盟”。美国方面,由于美国决策者迄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美国经济在2013年年初面临很大的税收不确定性。而中国经济则在近期实现“软着陆”。
展望2013年,希尔德认为世界经济主要有四大焦点。一是欧元区危机将如何演变。二是美国决策者能否避免“财政悬崖”,以及能否就旨在令财政回归长期可持续路径的可靠计划达成一致。三是中国新领导层的政策方向,尤其是在重新平衡中国经济方面,如何更加依赖消费而非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四是日本迎来新一届政府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变化。
对于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希尔德说:“美国经济复苏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家庭降低债务水平的进展、楼市的复苏、积极的货币政策、国内能源供应情况等,但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政治僵局导致财政刹车刹得过猛过快,以及决策者无法就长期财政整固路线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
希尔德还指出,如果世界经济面临下一次危机,最主要的风险可能还是来自欧元区。希尔德说,2012年欧元区决策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如6月欧洲理事会宣布一项十年计划以“修复欧元”,7月底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发出强烈信号表示欧洲央行不会允许欧元区破裂,9月欧洲央行公布“直接货币交易计划”的细节。这些政策暂时阻止了危机进一步恶化,但欧元区的问题和挑战依旧存在。决策者需在2012年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积极进取,而不能自满,否则可能引发市场失望情绪和又一轮市场动荡。此外,欧元区国家的选举情况也很重要,欧元区决策者实施所制定计划的能力取决于持续的选民支持。
但他也说,欧元区解散不是其基本情景假设。他还认为,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再次发生类似2008至2009年那样大危机的可能性很低,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前几年累积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失衡问题已在此后的四年内得到大幅纠正,资产负债表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金融系统监管者变得更加警惕。
他说,在各国刺激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持下,自2009年年中以来全球经济一直保持增长。中国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降低本国经常项目顺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希尔德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他表示,这一预期考虑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全球其他地区持续的经济扩张、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中国经济增速和政策管理的历史记录。他提示,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仍是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很高,消费占比相对较低。
希尔德建议,鉴于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决策者需小心谨慎,可采取令投资增速略低于GDP增长率、家庭消费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长率的政策,逐步降低投资占GDP的比重和提升消费占GDP的比重。
希尔德认为,量化宽松对美国经济起到积极效果。这是因为美联储能够改变私人部门持有的整体金融资产组合的构成,使其变得更具流动性,或期限更短、风险更低。这就是所谓的“资产组合再平衡效应”。鉴于美国经济依旧低迷,复苏不稳且面临阻力,通胀率低于目标水平,同时通胀预期得到很好控制,美联储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当下适当的政策选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