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新一轮战略转型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装备制造业赖以运行的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革以及客户需求的升级而作出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加剧,装备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形态转换的战略转型期
在这场历史性的大变革中,曾经不断超越自我,执着追求企业发展的中信重工,也正在借助这一转型大势努力实现“三个转型”。
任沁新审时度势地提出“三个转型”,一是在内涵上,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二是在商业模式上,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三是在外延上,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这是中信重工继“十一五”期间实现“三个转变”后的重大转型,这次转型的战略意义在于,不断构建新的生命曲线,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中谋求新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
任沁新说,当前,世界正处于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活方式“三大革命”的前夜,世界经济在激烈的调整变动之中。即使是在被称为“科技创新领头羊”的美国,由于缺乏强大新兴产业的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出现“断层”,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好“兵分两路”,一路在新能源、新产业、新的生活方面寻求“重大突破”,而另一路则“退而结网”,在制造业等领域以科技带动重建新优势。在国际市场,美国与日本汽车,美国与中国制造业等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刀光剑影。发达国家试图重振制造业,其他新型经济体正在快速崛起,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他特别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在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面临的不仅是经营之战,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之战。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这也是他们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的意义之所在。
装备制造业赖以运行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以及客户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整个工业流程完整项目中,用户关注点不是项目中单个零部件,而是整体项目功能是否满足需求。在工业领域,专业化系统服务成为消费趋势,这就需要企业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
美国一名学者在评价“中国威胁论”的时候说过的一句很不客气的话,让任沁新记忆深刻,他说如果在国际高端市场上见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的话,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任沁新认为,如果一个装备制造企业只是在本土上有市场,远远谈不上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要构建起企业的全球范围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国际化方面加快步伐,从本土化迈向国际化。
中信重工“三个转型”的提出,既是基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与市场发展需要的深刻认识,更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深刻把握
伴随着“二次创业”,中信重工“十一五”期间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由生产型到研发型的转变,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他们的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奠定了进一步提升跨越的基础。
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构建了集工程成套、产品技术、制造工艺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一支包括外籍专家在内的创新团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全国729家中位列三甲,拥有近20项核心技术,成为重型装备制造业前沿技术的引领者。
在核心制造方面,他们围绕“技术先导战略”,持续进行系统性技术改造,形成以世界最大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为核心的制造工艺体系,达到现代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加工能力和水平跃居国内重机行业前列。
在客户与市场方面,他们把市场定位在高端客户,并已建立起一个由各领域高端客户构成的大客户群,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等领域得到全面拓展和延伸,形成了水泥、活性石灰、选矿、褐煤提质、矿渣钢渣处理、余热发电、球团、干熄焦余热发电、城市垃圾消纳等成套业务板块。
中信重工全球化布局基本完成,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已经形成,拥有了海外研发与制造基地,自主品牌产品直面国际终端客户,全球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他们已经建立了主业突出、主体精干、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以岗位诚信体系为特色、以“焦裕禄精神”为精髓的诚信文化,企业内部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信重工是国有控股的、规范的、现代化的上市公司,集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外资企业的创新活力、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为一体,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上市融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补充渠道。
任沁新认为,以“三个转型”为核心的新一轮转型建立在“三个转变”之上,是企业在取得高速增长之后,为了谋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市场风云变幻中能否立于不败。
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需要强大的动力驱动。技术驱动、人才驱动、资本驱动和文化驱动,组成了“三个转型”的综合动力系统
技术创新是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这是由中信重工从事的行业所决定的。任沁新告诉记者,新技术、新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现代通讯、信息化等现代技术广泛渗透到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整个价值链,同时,重型装备制造业也是全球“高手竞技”的领域,如果没有技术的领先优势,难以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抗衡。
实施技术驱动,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在技术先导战略的指引下,培育“七大能力”,坚持“五个结合”。任沁新详细解读了“七大能力”,一是创新政策把控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科学导向;二是人力资源配置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三是科技经费投入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四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成果体现;五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六是科技资源集聚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要素聚变;七是经济增长贡献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最终体现。至于“五个结合”,他提出,一是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有机结合。二是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统筹安排。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做好系统集成。三是预先研究和积累跨越相互支撑。四是制造业和智能化、信息化高度融合。五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互促进。
中信重工实施人才驱动,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体现和竞争对手的差异性,实现预期的战略转型目标。
在具体谋划和实施过程中,任沁新强调突出“三个着眼”:一要着眼盘活存量人才资源,统筹各类人才资源,既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也要着力提升全员能力层次,扎实推进“金蓝领”工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二要着眼适应转型对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着力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高层次成套项目管理人才、国际化高端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经济转型。三要着眼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机制环境。
资本是战略转型的“驱动引擎”。
战略转型需要持续不断的市场投入、技术投入、软硬件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等,实践证明,借力资本市场,企业寻找要素、筹集资金、配置资源、集聚人才,范围更广、效率更高、优势更明显。任沁新说:“作为A股上市公司,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资本市场的状况,认识资本运作客观规律,不断提升驾驭资本市场的能力水平。”
企业转型的本质是深层次的组织变革。任沁新认为组织变革的实质,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在新的战略目标、共同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了新的行为意识、行为能力,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行为习惯,并逐步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中信重工,文化驱动的任务,就是要强化员工行为的协同性、提升团队和组织的凝聚力;文化驱动的实质,就是要将新的文化理念、价值主张、行为模式融入新的组织软硬系统,形成员工团队支撑新的战略目标的协同有效行为,并固化成为行为习惯。
为此,任沁新提出了建立支撑企业价值观念的“五大体系”,首先是目标体系。根据企业价值观念的总体要求,围绕企业战略、转型目标、变革要求,从行为层面制定出各级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当承担的努力目标和具体要求。然后是流程体系。即通过将新的文化理念、新的行为标准落实到流程体系中,通过将流程优化要求的责任、标准落实到岗位职责中,约束和规范全体员工的协同行为,保障企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延续。接下来是培训体系。通过学习和辅导,使员工自身产生对变革的期望,提出变革的措施、掌握适应变革要求的能力,共同营造推动变革的环境。同时要建立支撑企业价值观念的考核与激励体系。文化理念、行为标准的转变,只有得到激励体系的强化,才能转化成为员工的实际行为。
任沁新强调,在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澄清、倡导新的价值观念,改变调整员工行为习惯的组织管理系统,还是落实实施转型变革计划,这些工作都不可能自然发生,都离不开各级管理者的积极领导、推动和有效管理。因此,各级管理者领导力的提升、领导力的成功转变,是落实文化理念的关键要素、推动组织成功变革的动力源泉。
每一次重大的危机,往往带来调整的机遇;每一次抓住机遇的变革,都会酝造影响深远的变局。任沁新认为,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今天的选择和努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