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制造业复苏的消息不断传出,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百货公司今年宣布,沃尔玛货源将在今后10年增加500亿美元美国制造的商品。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到2014年将投资10亿美元,重振在美国的电气业务,以期在美国创造超过1500个工作岗位。
事实上,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召集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讨论如何鼓励企业加大在本土的投资,扭转近几十年来劳务外包造成的就业岗位流失,把外包变为内包,把就业机会找回来。金融危机爆发后,认识到了实业衰退削弱了美国霸权,奥巴马一直在推行产业振兴规划。
美国企业界对此也有些认同,一些企业家甚至宣称外包已经out了,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在美国本土生产制造品。这些企业发现,随着海外劳动力和油价导致的运输价格的上涨,在美国生产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划算,他们还发现一个最为关键的益处,就是外包之后,企业家脱离了生产,他们不再关心生产流程和创新,这对美国企业界冲击很大,如今外包转为内包或者自己组建生产线之后,他们更加关注生产线的改造,更加关注产品创新。
早在八十年前,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就对企业家冒险经济丧失和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丧失感到忧心忡忡,这些企业家从机会发现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逐渐变成了食利者。毫无疑问,熊彼特的预言在美国部分地实现了。最近三十年来,美国采取了金融立国战略,很多企业家变成了“多余的食利者”,从而使得美国创造力领先优势逐渐削弱。近些年来,无论是庙堂之上的政客,还是江湖之中的企业家,都无疑对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提出了很高期望。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在其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中国,连苹果公司现任CEO蒂姆·库克也表示,计划新的一年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Mac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这是十多年来苹果公司首次将其生产部门迁回本土。
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对中国制造提出了一个挑战:如果不尽快在产业创新方面寻找到出路,中国制造前期优势将会损失殆尽,中国制造受到了欧美的“再工业化”战略和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浪潮的双重夹击。就前者而言,美国的产业振兴规划与中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往往存在着直接竞争关系,比如华为、中通以及光伏产业等,就与美国发生了直接的竞争;就后者而言,中国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等要素禀赋成本不再便宜,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出现了国际资本转向其他后发展中国家,比如耐克。
当前,创新是中国产业链最缺乏的核心要素,中国制造更多占据的是微笑曲线底端,而这一区域竞争力比较大,完全靠低成本血拼已经不再现实,围绕低端价值链血拼,总是被他国当作贸易倾销,要杀出一条血路还是要靠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发明,更重要的是以技术为基础,转变企业经济方式、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积极参与产业链重构。
而制约我们创新模式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教育与市场相脱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我们企业创新意愿和激励机制不足。中国“山寨能力”足以让整个创新变得没有价值,同时,一旦一个企业找到了一个新模式,很多企业千方百计地去模仿,一窝蜂地跟风。第二,企业热衷于上市圈钱,而不是认真提高产品竞争力。甚至连创新这个词也在为企业圈钱服务:创新为名,圈钱为实,很多企业圈钱目的达到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三,从传统社会转型出来的文化在事实上仍然很少鼓励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传统社会基本特点是限制流动性求稳,建基于其上的文化往往是保守型的,不鼓励创新和好奇探索,而这些正是企业创造利润的障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缺失,往往是整个经济逐渐衰落的表征。这些瓶颈必须要被突破,中国制造才能有出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