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工装备制造龙飞蛇舞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3-04-10 08:54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2年,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造船业的道路。后者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整个行业进入严寒期。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41万

2012年,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造船业的道路。后者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整个行业进入严寒期。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订单量不足以及船价下滑、银行收紧信贷等因素导致个别船厂倒闭。迥异于造船业,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本延续了2011年的表现。2012年全行业共接获主要海工装备订单31艘/座,金额合计约为46亿美元,相比2011年的46.7亿美元,订单总额基本保持不变。从装备类型来看,业内共获13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座半潜式平台以及2艘钻井船,4艘FPSO订单。除此之外,还获5座钻井辅助平台,1艘FLRSU订单。在海洋工程船舶方面,中国各船厂共承接84艘海工船订单,居全球海工船建造市场首位,接单类型主要为平台供应船和三用工作船。

行业繁荣呈现四大发展特点

政策支持导向明显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此后,2011年8月,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出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旨在增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口号,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去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今后10年我国海工行业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上述情况表明,从政策层面来看,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和完备。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会大力发展并投资海工产业。借此“东风”,国内各大海工企业均有机会分享政策红利,获得进一步发展。

海工投资如火如荼

为了避免走入传统造船行业的困境,加上看到了中国海工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船厂及相关配套设备厂商对于转型海工兴趣颇高,很多企业在2012年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海工新建投资项目主要有:中海工业对其上海长兴岛修船基地进行改造,以适应未来海工业务的发展需要;广船国际投资设立海工业务子公司;熔盛重工设立新加坡熔盛海事公司,意在利用新加坡的产业优势和人才技术资源,专注于开拓海洋工程业务市场及价值链高端业务;武船重工申报的国家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于今年通过评审;中远集团先后投入47亿在江苏南通新建海工基地,为海洋油气开采建造钻井储油平台、铺管船等辅助设备;振华重工获批成立国家级海上铺管技术研究中心,希望未来在海工和港机这两大业务板块均有建树;招商局重工向江苏海门的海工基地项目投资100亿元;扬子江船业也在今年启动了在太仓的海洋油气装备项目建设。

加上之前中海油在珠海投资50亿建造的深水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海工装备总装和配套设备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了我国海工产业战略布局。

新装备订单纷至沓来

2012年,国内企业在钻井船、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接单订单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开始涉足高端海工产品。其中,上船公司确定承接4艘Tiger系列钻井船订单,这是中国船厂首次承接深海钻井船订单。上海船厂将负责钻井船的设计、采购、建造、全船设备安装调试等,这对中国海工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另外,惠生重工获得比利时EXMAR公司2.6亿美元“浮式LNG液化再气化存储海工装备项目”(FLRSU)总承包合同,还获得美国船东一份LNG-FRU建造安装项目原则性协议,这也标志着中国海工企业首次在深水浮式FPSO-LNG这类高端海工产品领域取得突破。继上船公司后,大船重工也于今年获挪威船东1+3艘钻井船订单,成为国内接到钻井船订单的极少数船企之一。上述高端新型装备订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海工行业的发展层次,为国内企业今后获得更多高附加值订单奠定了基础。

研发能力迅猛提升

2012年,国内船企首先在钻井平台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国内自主开发的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基本设计获得船级社认可,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也先后完成了基本设计并获得国外船级社的认可,适用于北海作业的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自主设计方案宣告完成。中海油服成功研制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船位仪及水下电视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中海油承担的863计划“深水海底管道铺设技术课题”通过国家验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能力,表明国内水下生产系统配套技术正稳步发展。

此外,在海洋资源探测装备发展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6月达到6965米的下潜深度,超越日本,创世界纪录,使我国在深海探测开发方面占据了战略主动。据悉,2013年“蛟龙”号技术的实际应用转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除此之外,各大船企及民企争相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公司,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能力。

繁荣背后暗藏三大隐忧

虽然中国海工业在2012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世界海工制造强国相比,差距依然明显,繁荣景象背后也暗藏着隐忧。

市场占有率和价值量未有实质突破

从世界海工装备市场接单情况来看,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曲线下行。2011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订单总金额为690亿美元,韩国、新加坡、中国和巴西的订单总价值排前四位,市场份额分别为46%、20%、8%和8%。其中,中国获得46.7亿美元海工订单。相比之下,2012年中国获得的订单为46亿美元,呈现微幅回落态势,而韩国在接单方面基本与去年持平,新加坡的订单量则获得60%以上增长,巴西订单量也翻了一番。单从这4个国家来看,巴西抢占了新的市场份额,导致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而在订单总金额排名方面,中国也被巴西超过,位列第四,韩国和新加坡的地位则无人可动摇。

从产品价值量来说,中国企业基本处于低端水平,未能充分享受海工装备的高利润和高附加值。市场上的海工装备价格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上涨后,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目前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均价格为2亿美元,半潜式钻井平台价格为5.5亿美元、钻井船平均价格为5.5亿美元、PSV平均价格为4500万美元。然而,国内船企往往为了赢得订单,对船东给出较低的报价以及一系列优惠条件。据统计,中国企业承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的平均金额在2亿美元以下,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均金额约为4亿美元,低于新加坡企业平均6亿美元的单价。Douglas-Westwood数据显示,对于同一类海工产品,中国船企给出的价格最多比国外竞争对手低20%之多。这固然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较低有关,但也会对产品的质量和中国海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产生影响,而且容易引发同质化竞争和低价恶性竞争,不利于中国海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造与研发水平成为瓶颈

一方面,与传统船舶制造业不同,海工装备对制造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建造商不仅要在硬件上达到苛刻的标准,还要求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和项目运营能力。目前在海工市场上,国际海工装备供应商倾向于在韩国和新加坡下单。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在海工领域主要仅从事钢结构部件的加工建造,而利润最高的配套设备、水下设备制造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NOV、ABB、卡特彼勒、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等)。因此,即使我国企业基本只能提供附加值较低的通用型设备,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工产业,依然只是“造壳”工业。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市场上已出现了对“中国制造”的海工产品的负面评价。中集来福士受其外包策略和多数装备为首制等因素的影响,数个项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期交付问题,这不仅导致了较高的额外成本费用,还使其声誉受损。A.P.Moller-Maersk旗下的MaerskDrilling计划在2017年前订造7座新钻井平台,其负责人表示将在新加坡和韩国船企建造,因为在那里建造平台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国内海工行业在急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注意和警惕。

产能急剧扩张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近几年开始出现的海工产能扩张热潮在鼓舞人心的同时,也引起了业界的担忧。各大公司涌入海工领域,各地政府也大力支持传统船企进军海工领域,但产能过剩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产能扩张速度,5年后,国内船企的平台生产能力可达到120座/年,总产值规模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而ODS-Petrodata预测,2010~2015年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为83~116座(艘)。按照目前国内海工产业发展势头,2~3年后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产能过剩危机。

这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日本各造船强企掀起的转型海工热潮。虽然这些企业的技术力量雄厚,但它们还是低估了海工领域的高门槛和海工产品的建造难度,最后导致巨额投资未有回报,元气大伤的这些企业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基本退出海工市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企业的惨痛教训值得中国分析和反思。这一现象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曾表示,“一些地区出现海工项目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现象”,“国家鼓励发展海工,但不允许盲目发展。”

2012年,中国海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一片升腾景象下,产能过剩等影响发展的负面因素依然存在。尽管如此,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政策、重点扶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及我国企业不断强身健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等利好因素,让2013年的中国海工行业的表现依然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