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一直致力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奥巴马,日前在迈阿密港发表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的演讲过程中,一阵风吹落了其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露出了带有汉字的中国某品牌标志。由是,一些国人戏谑且略带自豪地说,奥巴马这是在给中国产品做广告。
刻意放大这一偶发事件的含义,未必可取。作为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中美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既需要通过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以提升地位,更需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的高端制造业,打造国家竞争优势。
美国制造依然是中国追赶的目标
从规模看,中国早在2010年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全球几乎所有的一流制造企业都在中国建立起了业务。中国制造业也不再局限于生产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与资金密集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越来越多。部分有实力的中国制造企业也开始收购西方竞争对手资产。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进入产业化阶段,包括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精密高速加工中心、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不过,与高端制造业的龙头老大美国相比,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还相距甚远。美国高端制造业首先是“血统”纯粹,无论是技术、知识产权还是品牌等,几乎清一色为美国“制造”,而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一般源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真正自主创新比例不高,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其次,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依托其全球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支撑,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的软肋。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高端制造业大约是中国的23倍。更为关键的是,在高端制造业的存量领域,美国企业构筑的“高边疆”(原指美国的一种军事战略,后引申为将某种技术优势深度拓展),让中国同行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逾越。仅一个波音公司,去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817亿美元,运营收益为63亿美元。波音公司截至去年的储备订单价值达到创纪录的3900亿美元,其中去年获得的净订单价值就为1140亿美元。而拥有200家企事业单位、21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去年的销售额不足500亿美元。至于被国人寄予厚望的中国商飞,要在民用干线飞机领域比肩波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中国高端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升级、专利标准和品牌塑造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以华为为代表的制造企业正在改变中国企业只能参与低端国际分工的尴尬状况。但整体而言,中国同行要想超越美国,至少10年内不现实。即便是华为,其最为擅长的仍是在西方跨国公司为其搭好的技术平台上进行生产,尽管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但短期内不大可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在复杂程度更高的行业,例如激光切割机、重型汽车液压机、核压力容器等所用特种钢材和先进医疗设备,中国企业实现重大技术飞跃的可能目前还相当有限。
最近10年来,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控制度不断上升。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由外资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3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中国已取得的产业进步远远比不上外资的产业控制趋势。
另一方面,美国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发展路线,意在锁定高端制造领域,谋求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对中国高端装备业未来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还将挤压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市场空间。因为金融市场对产业支撑能力强,加上超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美国有可能率先掀起自新经济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重新切割全球产业版图,从而再度形成对中国经济与技术的冲击。
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重构的环境下,作为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将提升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作为一项长期使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