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产业竞争力研讨会今天上午在北京召开。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张亚雄在会上表示,东南亚国家将对我国制造业形成有力竞争,随着中国要素价格的上升,东南亚国家会挤占份额。对此,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以及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将会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全球价值链:向美国出口对中国国内增加值贡献最高
据介绍,全球价值链从本意是按传统海关全价值链统计来讲的贸易规模或者贸易结构状况,与实际上随着贸易实践在全球的生产配置和分工之间存在的出口产品增加值。可如果从增加值的角度去看制造业或看出口,实际上跟海关传统计算的出口存在很大差异。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个是在国际贸易统计方面,一个是在政策方面。所以目前国际组织WTO、OECD和欧盟委员会以及各国的政府机构都对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机构,包括商务部都对这个问题开始非常关注,因为这跟中国是联系最密切的。
据张亚雄介绍,目前我国采用的是KPWWW方法,在核算国内的出口增加值时,将出口进行了区分,主要分为几类:一是用于其他国家的最终需求;二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 三是用于其他国家的再加工,出口至第三国;四是用于其他国家的再加工,出口返回本国。这部分在计算一个国家的出口增加值当中要扣除出去。我们采用的是国际投入产出表的系列表。
张亚雄认为,对中国国内增加值起带动作用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一些亚洲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有以下特点。其中,对美国出口是对中国国内增加值贡献最高的,除1995年日本最高后,美国的比重又逐步恢复增长,到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已经占到中国国内增加值的贡献的50%,而日本出现逐年大幅度地减少,从1995年是40%多降到20%左右,韩国则一直是比较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比重都不太大。
新一轮全球经济周期将呈现三大趋势性变化
对于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前景,张亚雄认为,在上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出现了全球经济的失衡。一方面,就是贸易失衡或者经常项目盈余的失衡,另一方面则是在储蓄投资方面出现的大失衡。美国在上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逆差,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持续大量的顺差。结果就是发达国家在上一轮经济周期当中是全球需求的主要提供方,也就是进口方,新兴市场经济体是主要供给方,就是出口方。
对此,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平衡。张亚雄认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周期可能呈现三个趋势性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和全球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再平衡。随着杠杆率的调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价值将可能有所降低,随之或造成制造业产能的减少,贸易逆差将收窄。二是发达国家内部也将就目前的债务危机进行调整。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过程调整远远比欧洲要顺利,有可能未来一个经济周期,美国会强于欧洲。三是随着汇率、人力资本以及资源价格的上升等,流向中国的资本会被东南亚国家分流。
此外,张亚雄认为,在新一轮周期下,由于逆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来看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还是值得关注或者是比较大的。而短期由于双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影响不 明显。但是东南亚国家将对我国制造业形成有力的竞争,随着中国要素价格的上升,东南亚国家会挤占份额。日本跟东南亚国家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拉动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同时对韩国竞争力的挤压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因为中国大陆跟台湾、韩国在电子等等方面制造业的联系会非常强。
张亚雄表示,扩大内需,特别是新型城镇化,或是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将会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在85年的时候,中国跟其他国家的产业联系非常弱,到2005年的时候,亚洲的产业间关联的主要重心转移到中国。到2010年或者这几年的时候这个联系在逐步加强。未来,比如中国的制造业能力的过剩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挤压,包括劳动力问题等等,这都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