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铁西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267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1862亿元,铁西装备制造已跨入崭新发展阶段,经济总量、产业规模、质量水平同步大幅提升。但另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即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虽然享受着地方提供的优厚待遇、创造着体量巨大的自身财富,而对本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却不明显。这让我们思考,铁西装备制造业不仅要打造出装备制造业“航母”,更应该尽快拥有托举“航母”远航的“海洋”,只有建立提高本地配套率的长效机制,才能促进龙头企业的优势最大化,实现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深层次的发展振兴。
提高本地配套率的意义
狭义的装备制造业本地配套率,是指一个地区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本地选用生产原材料及配套产品设备的比率;广义的装备制造业本地配套率,指一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输送产品和服务的整体综合能力和水平。
提高装备制造业本地配套率完全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振兴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装备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除了地区间协调发展外,还有地区内部的均衡发展、有效发展、高效发展。只有一个地区装备制造领域内上、下游产业的消化和供给能力相匹配,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全面振兴,而这种“振兴”才是全面的、深层次的、健康的、可持续的。
提高本地配套率是现实的呼唤
据有关资料分析,国际上,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一般在70%左右。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到95%以上。铁西是全国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仅在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内就集中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0余家,46家世界500强企业竞相入驻。但体现地区深层次实力和活力的重要指标――本地配套率却尚有很大的上升和追赶空间。其中,国企为20%左右;民企为35%左右。以致很多企业舍近求远寻找配套伙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慕装备制造产业链之名而来的许多上游中小配套企业却只能望眼欲穿、一单难求。
本地配套率不高,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制,拉动效应弱化的情况之所以发生,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是配套企业发展较慢,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二是技术落差制约上、下游对接,很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合作。三是受资金等要素制约,配套企业扩张难。
抓好提高本地配套率长效机制的系统工程
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本地配套率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国企要加强考核与监管。将“兑现并提高本地配套率”作为考核一把手的刚性指标,由国资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将提高本地配套率的意识和紧迫感下移,在国企内部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考核机制。加强公共采购及公开招标的力度及监管,在保证质量、尊重市场的前提下,把“本地配套产品享有优先采购权”以文件和政策形式确定下来。从另一个层面考量,这样也有利于国企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即能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提高利润,进而增加综合竞争力,可谓“事半功倍”、“一石二鸟”。
民企要加强“疏”与“导”。在做好服务的前提下,鼓励与企业家交朋友,优先采购本地配套产品。依托本地区网站建立企业产品供求信息公共平台,改变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不畅的现象。成立本地区企业家俱乐部,增进交流、提升互信,为提高本地配套率创造良好环境。在招商引资方面,利用区内标准及闲置厂房引入配套企业,促进配套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提升配套行业整体素质。
在宏观上加强多效并举。以“点”带“面”。即在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成形基础之上,迅速添加“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区”的理念和元素,引进为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配套的企业项目,提升配套产业这一“中场产业”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脊梁支撑”与“反向拉动”能力和水平。以“园”养“业”。即针对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内实际本地配套率情况,有的放矢地打造一系列旨在为本地配套服务的新型园区。如机械设备零部件产业园、电气设备配套产业园、电力设备配套产业园、化工静设备产业园等。
政府要加强服务与前瞻。搭建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协作配套。成立企业配套跟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关于促进企业配套跟进的长远规划,出台关于大型企业与本地企业配套的相关政策。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配套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接和互补。实施配套企业成长工程,加速跟进配套。据调查,有8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装备制造产业的配套企业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或专项研讨会,定期组织配套企业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制定面向配套企业管理者的长远扶持规划。注重政策倾斜,全力支持配套。优先保证配套企业租赁厂房生产,并在租金上给予一定优惠。将招商对象锁定为外地优秀配套企业,并设立主体企业本地配套特殊贡献奖,对主体企业的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企业法人代表特殊贡献奖,并依据主体企业本地配套率的年度增长率给予相应的奖励。创新方式,确保产业链招商取得实效。创新考核方式。把产品配套率作为考核业绩的主要依据,全面落实产业链招商的责任。要明确产业链招商任务,把产业链招商项目作为重点,单列考核,并把产业招商任务纳入考核范畴。优化环境,营造产业链招商洼地。尽快制定扶持产业链招商的优惠政策,对成功引进并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的引资人和单位实施重奖。建立产业配套专项基金,为大项目的落户和产业配套的发展提供财政补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