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承包商联合会等机构、行业组织的代表,以及工程承包、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家,共计1300多位中外嘉宾参会。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各国公共财政承压,但国际基础设施发展仍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支撑,这毫无疑问将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建造”逐鹿全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锦章具体分析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为适应全球产业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目的,致力于大规模改造和更新基础设施;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对基础设施投资也有着强劲的资金与技术需求。
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12年度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在2011年完成的海外营业额达到4530.2亿美元,同比增加18.1%。而根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一项报告,2013年至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5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投入全球GDP的2.5%。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项目往往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高、时间周期长。据非洲进出口银行行长让-路易·埃克拉介绍,根据该行统计,非洲基础设施领域年均投资需求达930亿美元,并且到2020年前需要一直维持这种规模才能满足投资需求,这显然超出了非洲国家内部资源的承受能力。
对此,毕马威全球基础设施服务主席詹姆斯·斯图尔特表示,事实上身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仅仅依赖本地的公共资源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因此如何开启私营部门和吸引跨国投资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这对于想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个利好消息。”他认为,中国企业在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不仅资产负债表良好,而且融资渠道相对畅通,这在全球市场低迷、整个市场“很差钱”的情况下显示了相当的竞争力。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印证了斯图尔特的观点。尽管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增速呈现回升态势,新签合同额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今年以来增速继续加快,前4个月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8%。
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新趋势值得关注:传统上中国企业的角色只是单纯的工程施工方,现在正向集承包商、运营商、管理商于一身转变。业内人士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海外投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法律体系是否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刁春和建议,企业要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另外深入开展可行性分析和尽职调查、寻求富有经验的中介机构支持、政府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借助国际多边组织管控海外投资风险等措施,都能帮助中国企业应对海外运营的风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