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至强升级“航母”破浪“再工业时代”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3-06-17 08:27   来源:辽宁日报

这是一个挑战不断、创新制胜的时代。 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一场全球制造业的争夺战席卷而来的大环境、大趋势,铁西加速推动产业升级的使命实践愈发迫切。

这是一个挑战不断、创新制胜的时代。

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一场全球制造业的争夺战席卷而来的大环境、大趋势,铁西加速推动产业升级的使命实践愈发迫切。

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战略、大框架下,沿着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和路径,铁西这样谋篇布局: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速建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产业至强升级“航母”破浪“再工业时代”

产业至强升级“航母”破浪“再工业时代”

创新驱动,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铁西装备制造业“航母”的“舰载配套”升级此举之深意已经远远超乎铁西全面升级本身在为沈阳经济区乃至全国工业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示范的同时,也必将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稳固筑成注入不可替代的强劲动力。

十年振兴,铁西精彩并没有画上句号。

加快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之区,加快建设生态凸显、环境友好的工业新城,加快建设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富裕家园升级版新铁西的每一幅“图景”、每一篇“章节”,都令人期待、引人希冀。如果说未来十年是发达国家意图夺回制造业的十年,那么,这也是“升级版新铁西”续写振兴辉煌、浴火新生的十年,这更是中国加快建设工业强国、用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十年。

打通升级之路

抢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没有把握时机、抢占先机,就没有铁西改造振兴的今天,更没有铁西创新发展的未来。

在铁西区区委书记李继安看来,作为铁西产业升级的重要 “开篇”,滨河生态新城的建设必须融入 “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理念,通过功能再造、环境再造、形象再造,形成区域吸引新要素、新经济形态聚集的强大势能,为1700余户工业企业、24万产业员工营建一座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产业至强升级“航母”破浪“再工业时代”

产业至强升级“航母”破浪“再工业时代”

产业至强升级“航母”破浪“再工业时代”

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深入推进我国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举措。而就在此规划酝酿推出的同时,一个全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已经在全国37个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一的铁西区悄然拉开。

2011年春夏,以发展总部经济为主线的铁西金谷在铁西老城区启动建设。同一时期,一个兼具大企业总部基地聚集和研发、物流、金融等多种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功能的滨河生态新城,在工业企业高度聚集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地”破土萌芽。

如此落子,不仅将有效解决铁西老城区产业空心化、开发区服务空心化的问题,更为铁西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打开了全新的空间,蓄积了强劲的动力。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服务性制造、个性化生产、定制化生产、成套化服务,正在成为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借鉴芝加哥、匹兹堡等工业区的发展经验,将企业总部、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功能从企业中剥离出来、集聚发展,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升级,是企业、产业乃至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现实的需求来看,目前开发区摆满项目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38平方公里,大批项目正沿着细河以每年2平方公里的速度向西推进。骨干企业向国际化大型企业迈进、产业链条的进一步拉长延伸、区域内新型产业体系的加速完善,都急需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和拉动。

对接工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渗透靠近的迫切需求,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整合、相互促进、共生共赢,打通“铁西制造”向“铁西创造”的升级之路,滨河生态新城应运而生。

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的滨河生态新城,正在成为铁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 “主战场”,成为推动铁西转型升级最强有力的平台和跳板。

经过两年来浑河、细河“两河流域”环境整治的铺垫,目前,滨河生态新城的自然面貌已经焕然一新。碧波荡漾、芳草萋萋的浑河西峡谷宛若一条水润绿带,点缀在望不到边际铺展开来的栋栋现代化厂房之间。

以滨河生态新城为着力点,铁西区将加快建设大企业总部基地,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向服务型转变,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实施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集成化和成套化发展;实施生活服务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吸引人才聚集。

循此路径,铁西区将通过内育外引,以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营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客服中心等为重点,加快在滨河生态新城形成总部与金融、研发、设计、信息、物流、会展、中介咨询等融合互动的总部聚集基地。目前,机床、沈鼓、北方重工、东药、沈化等一批企业已经完成了在滨河生态新城建设总部的设计方案;香港东方银座、北京联东U谷、辽宁中泽科技城、广东信基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公司也已确定要在新城内建设地区总部。保守估计,未来3年内,这里将聚集国内外企业总部80余户。

以此为依托,铁西全面拉开数控机床、通用石化、重矿机械、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六大优势产业和医药化工产业 “6+1”产业升级版图,以沈阳机床、沈鼓、北方重工、三一重装、沈变、宝马和东药、沈化等企业为龙头,加速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产权的世界级产品,加速壮大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加速推进“铁西制造”向“铁西智造”、“铁西创造”跨越。

挺进高端占领高端

创新驱动推筑世界级产业基地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产业升级?铁西区如此谋划:区域发展能否摆脱资源依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生态文明是否发达;企业产品能否上升到产业链高端,有没有叫得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在当前国家层面提出打造 “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思维、战略构想指引下,铁西产业升级的目标、路径更加清晰。

经过10年振兴发展,铁西区目前已聚集工业企业17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97户;世界500强投资企业52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6家,44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51个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与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要求相对照,铁西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区域基础产业配套能力还需提升等等。

过去10年,大胆改革、力践创新让铁西缔造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奇迹。未来10年,创新仍将成为铁西全面升级的超强引擎和恒久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无法站稳市场;没有创新,区域发展就将缺失内生动力。

眼下,铁西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效益不高的“根子”就在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行业利润的30%至70%被进口零部件“吃掉”。

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内涵式增长、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铁西区着眼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进口替代,加强研发建设,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切实加强研发人才队伍的培育,努力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4月,特变沈变为国家重点工程“皖电东送”提供的第3台特高压交流变压器举行了发送仪式。与此同时,第4台特高压变压器正在进入试验阶段。

特变沈变是世界第一家能制造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的企业。因为拥有这一世界级产品技术,国家把世界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中的所有特高压交流变压器订单全部交给了特变沈变。因为产品过硬,特变沈变将为整个“皖电东送”工程提供6台特高压变压器。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还有沈阳机床、远大集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销售收入连续位居世界机床行业首位的同时,沈阳机床累计投入30 余亿元资金,全面拉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开放式的社会化创新体系,先后推出25种代表世界级水平的自主创新数控机床产品,为提高民族装备工业水平、增强国防实力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幕墙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全球地标建筑中不断“攻城拔寨”、用技术创新“点亮”阿联酋ABP工程等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超级”项目同时,远大集团又集中精力开始建设沈阳远大科技创业园,打造东北最大的企业研发基地及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远大看来,实现科研与生产分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科研公司化、知识产权公司所有化、收益个人化、创新团队多元化,是构建世界级的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必经之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就需要这样的“野心”和“血性”。只有企业敢于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铁西产业升级才能真正有所附着、落到实处。

如同巨龙舞动,铁西产业升级离不开大企业、大项目的“龙头”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快“内育”、推进传统产业崛起跃升的同时,放眼世界、接轨国际,“外引”行业巨头也是当务之急。

面对众多选择,宝马集团将全球最先进的新工厂和欧洲以外的唯一一个发动机生产厂落户铁西。在其带动下,一个由世界各国知名企业组成的“豪华级”产业集群,正向铁西加速聚集。

短短1个月时间内,宝马新城管委会的负责人就接待了10余批准备来此投资的中外客商,其中有不少是世界500强企业。目前,美国李尔、德国采埃弗伦福德、名华模塑、西班牙海斯坦普、法国延峰彼欧、德国慕贝尔、新加坡环普国际产业园等项目已陆续进驻宝马新城。

今年,宝马铁西工厂的产能达到20万辆;明年,其产量预计将达到20万辆;按照市场需求,预计到2020年,宝马铁西工厂将实现60万辆整车和8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宝马汽车生产基地。

一个个大企业如同一颗颗棋子,摆在了铁西加速发展的重要位置;一个个高水平产业集群星罗棋布,共书共绘这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未来图卷。

铁西产业升级代表了中国工业方向和未来,堪称中国工业发展的筋骨脊梁。厚望重托下,铁西创新“启航”、不辱使命。

两化融合产城融合

传统制造区迈向“智造”新城区

作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城市,沈阳市委、市政府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举措和首要任务加以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工业体量庞大、产业基础雄厚、致力改革创新的铁西区又一次走在了率先发展的前列。

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时掌握机床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借助基础三维数据库,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速度提高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利用网络技术和专家知识库建立起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就可以实现机组远程在线监控……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正聚变出巨大能量,加速“铁西制造”向“铁西智造”、“铁西创造”升级跨越。

专业人士分析,铁西产业升级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突破重大装备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低端,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销售环节都受制于人的现状。

恰与此思路相契合,把信息技术嵌入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已经成为众多铁西制造企业的发展共识和战略首选,两化深度融合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正愈发凸显。

三一重装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至11%用于研发,其中50%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项目和产品,努力将产品和技术升级至世界一流水准;借助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沈阳机床产品设计周期由原来的6个月缩短到1至3个月,生产周期缩短10%以上,库存资金和在制品资金降低15%以上;沈鼓集团提高产品均衡生产能力,产品净化周期平均缩短20%至25%,加班工时减少10%至50%,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经营贡献率达到20%以上。

与此同时,信息化、工业化的交互协同作用正推动铁西企业向研发和品牌两端拓展。沈阳机床自主研发出“飞阳”数控系统,让国产数控机床开始用上“中国芯”,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北方重工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交通与重大装备物流网工程中心,并通过建立主要产品基础三维数据库,全面提高产品开发效率;三一重装斥资1.8亿元建成了应用“协同制造”、“智慧矿山”等多项信息化前沿技术的新厂房,让“数字工厂”真正从构想走进现实;新松机器人、东大自动化、天久信息技术等龙头企业在软件和嵌入式医疗设备、机器人制造、自动控制、智能交通等领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两化融合的加速推进相呼应,产城融合成为铁西产业升级的又一创新之举、战略之举。

在工业企业聚集的开发区,目前产业员工总数已经达到24万之多,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人流车流“潮汐”景象蔚为壮观。据预计,到2017年开发区内企业员工总数将达到30万,届时区域内交通、环境、居住等问题将更加凸显。

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瓶颈,给产业工人建造幸福家园,铁西区按照产城融合模式,规划建设集产业聚集功能、公共服务配套功能、生活居住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新城、宝马新城两座产业新城。

未来,产业新城内每个社区都将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雨污分流、中水回用;依托浑河、细河流域和浑蒲灌渠,建设最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交通环境上,以地铁、轨道交通和公交巴士形成新城与母城之间、产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畅通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依托新城内现有的沈阳工业大学、化工大学等高职院校及即将建设的宝马工程学院,引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医疗设施按标准配套建设,实现全民健康档案管理和动态服务;在社会服务上,按照智慧城市标准,全域实现数字化管理。

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这个单一的工业产业区将借助两化融合、产城融合,提升蝶变为数字管理示范区、现代建筑应用示范区和先进“智造”新城区。

大企业领军示范

加速非主业分离掘金新经济业态

升级如登峰。一路征途,政府该做些什么,企业又该怎样前行?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企业都是不可替代的主体。为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创造更加配套、更加优化的条件和环境,政府责无旁贷。 ”铁西区区长阎秉哲深知肩上责任之巨。

剥离非主营业务看似简简单单的7个字,却需要一个企业有着超乎寻常的胆识和魄力。令人欣喜的是,在铁西区,已经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率先试水探路,在做足经历剥离非主营业务的短暂“阵痛”准备的同时,大胆掘金“服务经济”,加速向现代化企业集团迈进。

今年4月,搭载了沈阳机床自主研发、全球首创i5数控系统的全智能机床首次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大批国内外客商蜂拥而至。有媒体盛赞,沈阳机床带来的16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数控机床产品,向世界集中展示了制造业的“中国智慧”。

仅仅一个月后,沈阳机床又传出好消息:100套200台搭载i5数控系统的ETC生产线已被客户“抢”订,其中40套的合同正在加紧履行当中。

如此斐然业绩的取得,与沈阳机床革命性地推行OEM项目(代工生产),推进企业由单纯产品经营向产品、品牌、技术、服务一体化经营转变,经营方式由“大而全”的制造模式向市场化配置、社会化配置、专业化生产的新型企业制造模式转变,有着必然联系。

沈阳机床先后拿出55亿元规模的普通机床产能和64亿元规模的数控机床零部件配套产能,面向全球招商,建设配套产业集群。 “由此腾出的资源主要集中发展各类数控产品,上规模上水平。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借助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经营结构的全体系战略调整,沈阳机床将加速由传统机床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 ”

目前,沈阳机床在沈阳市范围内的产业配套率已经达到60%,供应商寄售制仓库已经建立,金融租赁公司正在筹建当中,并形成了在上海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在北京进行机床外形设计、在德国进行机床结构设计,在沈阳进行高端机床制造、在全球进行营销的全新发展格局。

积极行动的还有众多大型骨干企业。沈鼓集团加快打造云制造服务平台成立测控公司,实现在线远程监测,与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远大集团分立研发检测业务成立科技园有限公司,并购欧洲幕墙研发设计机构建立技术中心;特变沈变成立了现代物流贸易公司,建立金属材料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在此基础上,铁西区将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引导的原则,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加速分离研发设计、计量检测、设备维护、供应链物流、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务,并向总部基地集聚。预计年内铁西区将有20户企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离分立。

新一轮“主辅分离”战役,正在铁西工业企业内部悄然酝酿。彻底改变生产性服务业“小且分散”、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局,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铁西产业升级可待可期。

与此同时,铁西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现代建筑产业核心区、服务业发展特色区的全新发展布局已全面拉开,正高速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蓬勃壮大。密集展开的大企业总部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和生态新城建设,正在为铁西产业升级蓄积更为强大的推动力量。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