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备产业是我市工业中产销规模总量最大、骨干企业优势明显、稳定性高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基本产业。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拓展七大产品领域
未来三年,我市将着力深化拓展七大产品领域:一是金属加工机械,重点发展金属成形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及零部件;二是电气机械,重点发展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机、电池和电工器材;三是液压机械,重点发展液压材料、液压元件、工程机械和新型农用机械;四是粮食机械,重点发展饲料及农产品加工设备;五是建材机械,重点发展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成套装备以及混凝土机械;六是环保机械,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七是冶金机械,重点发展自动化成套冶金生产线及关键设备。
“以‘产品升级、发展转型’为主线,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优势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先进制造,努力将扬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市经信委工作人员表示。
打造五大制造基地
我市将着力打造五大制造基地。
金属加工机床制造基地。以江苏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区为主体,依托扬力集团、亚威机床、金方圆、扬锻股份、力创机床、一重机床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智能金属成形机床和切削机床。
电气机械制造基地。以宝胜工业园、高邮湖西以及各地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为主体,依托宝胜集团、曙光电缆、江扬电缆、西门子电机、北辰电气、捷凯电力、华鼎电器、国电南自、迅达电磁线、艾诺斯电源、华富能源等骨干企业。
液压机械制造基地。以广陵经济开发区、高邮汤庄以及各地液压机械产业集群为主体,依托玛切嘉利、海沃机械、朝阳液压、巨超重工、江都永坚等骨干企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液压材料、精密高效液压元件等。
粮食机械制造基地。以江苏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依托牧羊集团、迈安德、显业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具有储藏、中转、加工等功能的饲料和农产品成套装备,以及碟片式分离离心机、农产品品质检测仪器等关键设备。
建材机械制造基地。以江都水泥机械特色产业集群为主体,依托恒远国际、中材机器、柳工机械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推动篦式冷却机、堆取料机、立式辊磨机等水泥生产成套装备和托泵、搅拌站等混凝土机械,大力发展建设工程总包业务。
据悉,在着力打造这五大基地的同时,我市鼓励已形成比较优势的乡镇和工业集中区发展特色机械产品,重点发展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高邮开发区储能电池、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六个特色机械产业集聚区。
实施四大推进工程
实施规模提升工程。以专业园区做大、规模企业做强为重点,推动产业跨越发展。激发骨干企业加速发展。在重点发展的七大产品领域中,分别选取 3-5家作为规模优势企业培育。引导和帮助企业制定3-5年发展规划,“一企一策”推进企业加速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走多元化、链式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力争培育50亿-1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以上,重点发展壮大宝胜集团、牧羊集团、扬力集团、海沃机械等龙头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在机械产业细分行业遴选确定50家以上最具潜力中小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坚持项目为王,不断提高项目招引力度和质量,以项目投资拉动产业总量增长。锁定德国通快、现代重工、ABB集团等世界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上海电气、沈阳机床等国内知名央企、国企、民企。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坚持人才为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高层次人才引培,针对机械产业关键领域,引导和支持企业大力引进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和高档基础件等方面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产业紧缺的模具与机械设计、电气与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等方面研发人才,以及数控操作、精密加工和质量控制等技能型人才。
实施服务保障工程。设立市级机械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做大规模,对开票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按实际入库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超上年基数部分给予奖励,每新增500万元奖励不高于50万元。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对实际入库税收300万元以上且同比增幅5%以上企业,其设备和技术投资额在 1500万元(含)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设备和技术投资额给予不高于3%的贴息。(邵俊国 邹平)
到2015年末,扬州机械装备产业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行业总量: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31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到31%。
企业规模: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20亿元企业20家以上。
技术改造: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50亿元,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项,新竣工重大项目30项。
产业创新:力争“三个全覆盖”,即:产销50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产业集群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覆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