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装备产业能否集聚中小城镇
――中联重科发展新型工业园区的有益尝试
光明网讯(齐柳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联重科,始创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研发制造,主导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环卫机械、土方机械等等,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联重科成立20年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现居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第六位,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902亿元,实现利税120亿元。
一、新型城镇化的工业走廊
近年来,中联重科下属工业园区,成为国内城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勇于实践,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闯出一条大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路。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企业所在地的国际化,以及企业基地要向大城市集中。而恰恰相反,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总部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的皮奥里亚市,人口不足40万,却把事业做到了全球第一。
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联重科的产业布局体现出“两极”态势,一极是扎根在城镇,一极是触角渗透到全球,并首先在湖南建成一条现代工业走廊。
目前,中联重科在湖南的工业走廊,位于长沙市西北方向,长达260公里沿线,已建成或在建10余个工业园区,分布于4个地市、12个县市区。成为3个地市、7个县市区重要的支柱企业。
二、产业集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联重科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城镇,带来新观念、新人才、新技术、新市场,从而实现“建设一个园区,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一片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问题。
一是成熟产业进入城镇,农民就业机会更多更稳定,和企业各得其所。农民进入城镇,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收入稳定,生活成本降低,安居乐业;企业用地成本降低,用工实现本土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训,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2009年,中联重科落户汉寿县李家塘,3年后,李家塘的人口从3000人增加到1.2万人,全县规模工业产值达86.2亿元,汉寿县进入湖南省县域工业经济前4强,城镇化率从23%提高到40%,增速为全国城镇化率速度的6倍。
二是成熟产业进入城镇,地方财政得到改善,使城镇化建设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有产业反哺,城镇化充满活力;地方政府有了财力,可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生。形成企业“专心发展、依法纳税”,政府“用心支持、放水养鱼”的利益共同体。2012 年,中联重科益阳沅江工业园及16家配套企业,实现产值83亿元,纳税3.5亿元,占沅江市税收总额的42%。
三是成熟产业进入城镇,与当地服务业互相支撑、相得益彰。有了稳定的消费人群和城镇环境的改善,为第三产业的繁荣提供了需求,城镇功能配套会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形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2012年,中联重科常德灌溪工业园配套当地企业 68家,仅这些配套企业就实现产值30亿元。由产业集群带动的城镇化需求,灌溪也将从12平方公里,扩展到48平方公里,地方政府投资1.25亿元修筑城镇路网,将安置小区、工人公寓、三产服务和产业配套连接成片。
三、实现“中国梦”里的城镇化
近年来,以中联重科产业园区为主体的工业走廊,吸纳就业人数超过5万,有2/3来自当地,企业与当地居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中联重科的产业集聚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成为产业工人的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原有的土地可以放心参与流转。目前,灌溪镇的土地流转率已经上升至30%,已经形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葡萄和蔬菜采摘基地等规模农业。灌溪镇居民3.5万人,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三产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居民们享受着和谐美满,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实现了往日的梦想。
中国有句老话叫:故土难离。中国当前的2.5亿农民工,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打工,很多人最终还要回到故乡的中小城镇。而大城市交通、污染、热岛效应等等弊端,也让人看到中小城镇的安逸和舒适。中联重科依托城镇化发展起来的工业走廊,探讨解决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的诸多矛盾,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