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电影《天下无贼》中这句“幽默”的台词,如今已成了企业对人才渴求的最好注解。很多成功企业里,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其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潍柴集团(简称“潍柴”)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潍柴这样的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产品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建厂65年来,潍柴始终把握住市场需求的脉搏,持续不断开发新产品;通过引进人才实现自主技术创新,通过搭建研发项目平台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从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
谈起潍柴的人才战略,潍柴控股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这样说道:“在我们不断持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潍柴走出了一条买设备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买人才,买人才不如建平台的创新路径。”
山重建机研发人员开展科技攻关
买设备不如买技术
潍柴在发展过程中,最先认识到,买设备不如买技术。早些年,潍柴主要从国外购买二手设备,后来企业投入巨资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目前潍柴的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已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据了解,从“八五”、“九五”、“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潍柴的技改投入分别达到0.98亿元、1.1亿元、16.3亿元和64.2亿元,20年间技改规模增长60倍以上。
近年来,企业一方面从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先进产品和技术,另一方面又加快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据谭旭光介绍,潍柴目前既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又和奥地利AVL、美国SWRI、德国FEV、英国RICARDO、中国汽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开展了产研合作,确保企业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沿。
买技术不如买人才
随着产品开发向纵深进行,企业需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培养核心竞争力。为此,潍柴集团近年来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投入。
1998年,谭旭光刚接手濒于破产的潍柴时,全厂职工上万人,搞产品开发的仅十几人。而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潍柴集团从国内著名高校和行业知名企业引进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3000余人,其中博士35人,硕士1500人,其中不少是海外高端人才。
潍柴地处鲁中城市潍坊,没有丝毫区位优势,而且许多引进的人才,在原来单位也都有着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条件。潍柴为什么能从海内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自主开发?
用谭旭光的话来说:“除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外,潍柴还做到了事业留人。”2008年以来,潍柴一把手亲自带队到海外纳贤,共招聘65名海外高端人才加盟企业。而吸引这些高端人才投奔至此的原因,就是潍柴为科研人才提供了能够最大发挥个人潜力的项目平台,并能够保障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
根据相关数据,在2007-2012年的六年间,潍柴动力的研发投入翻了三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年年都在提高。
山东重工潍柴发动机总装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