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下称《意见》)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
《意见》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对此,毕马威中国基建行业主管合伙人叶伟成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这种持续的投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中国证券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举措。今年上半年的各项指标表明,经济增速7.6%,仍然在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范围内,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明显低于3.5%的调控目标,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能迅速带动经济增长?
叶伟成:
从之前的五年规划和当前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目标转向更加温和的长期增长,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时期正逐渐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预计未来将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快速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网络,满足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比如完善物流建设、提升改善医疗保障服务。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这种持续的投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中国证券报:政府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除了允许民间资本参与之外,还会有什么渠道实现融资?您认为,国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政府债务有怎样的影响?据了解,审计署正在进行的政府债务审计,这又将对各金融机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叶伟成:
基建项目的融资渠道传统意义上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土地出让金,政府债券销售收入。银行一直以来都很乐意提供贷款,帮助基建项目上资金的筹集。随着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项目贷款的偿还以及相关的再融资都需要清晰的思路。我建议,国内外养老基金、社会保障基金,这些机构基金都可以作为备选。如何解答这些复杂问题和在公共基建领域,使募资渠道更加多元化是政府应当考虑的,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积极的发展。
中国证券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发生变化,您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和改变?
叶伟成:
从城市化的视角来看,在未来的20至30年内机遇和挑战并存,以此也将使得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在规模和复杂性上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变成城镇化居民。这将成为一种更具有创新性的城镇计划的需求—如何改善城镇和卫星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这将超越目前一直探讨的大型城市如何发展这一热门话题。
随着融资,资源有限性的挑战伴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一个最难以解决的领域(如水、能源)的问题之一。我想城镇化在未来几年会一直是政府在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关键主题。
中国证券报:随着中国经济政策和态度的开放,您认为外资有节奏地逐步参与到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的可能性和程度有多大?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叶伟成:
从我们在目前市场上所看到的以及从客户那里收集到的反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来自国外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在中国参与基建行业投资都保有浓厚的兴趣。最近政策的发布和些许的变化都鼓励国内外民间资本更多的参与,帮助创建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做出投资决策和吸引那些之前还未曾进入中国市场的潜在投资者。
除了融资以及其它替代形式的融资渠道,那些有着企业或者经营背景的外国投资者在管理和服务上可以带来附加值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以期可以达到公众日益增长的期望值。
热门推荐